临汾新闻网讯 以史为鉴,方能面向未来。伟大的民族总是善于在投向历史的回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之际,让我们再次回望那段不堪屈辱、奋起抗争的岁月。
国难当头 奋起抗争
1937年7月7日,北平城外卢沟桥上一声枪响,撕裂了中华民族平静的生活,从卢沟桥守军29军挥起反抗侵略大刀的那一瞬间,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面抗战。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守,日军一路南下。1938年2月28日,鬼子的铁蹄踏进了临汾的门槛,英勇的临汾人民自此擎起了抗日的大旗。
临汾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狂妄的日寇妄图“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进驻临汾后,企图西过黄河,吞并我更大范围的国土。
中国共产党岂能让窃国贼寇得偿所愿?!中国人民岂能任日本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临汾儿女岂能任日寇铁蹄蹂躏家园?!日寇肆虐,河山撕烈,国破家何在?日军侵占临汾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沙女村、退沙、上马、涧头村、东坞岭、古驿、安吉村、油耳山、井疙瘩等一起又一起令人发指的惨案,大量平民被屠杀。抗日战争是残酷的。临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付出了巨大代价。据统计,抗战期间,临汾伤亡总人口达13.89万人,各种物资损失近50万元,文物古迹被破坏3368处,工业财产损失共计1.7亿法币。
坚强的临汾人民没有被吓倒,日寇每制造一起惨案,就埋下一粒仇恨的种子。哪里有屠杀,哪里就有反抗,生死存亡之时,我们无法选择逃避,抗争、牺牲、再抗争!活着的人们擦掉身上亲人的血迹,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
浴血抗战 峥嵘岁月
国难当头时,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核心力量。
抗战时期,临汾是太岳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山西乃至华北抗战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重要战略支点,又是保护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保卫陕甘宁边区及延安党中央驻地的交通要塞和河防屏障;既是八路军主力和山西新军发展壮大的兵员和物资补充基地,又是有力牵制华北侵华日军的主要战场。
在那段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山西省委等众多党政机关移至汾河两岸,转战东西两山;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等开国领袖和众多爱国将领运筹帷幄、横刀立马,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浴血鏖战。
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优秀青年云集平阳,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等一首首抗日歌曲在此创作并唱遍大江南北。
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及数十个中共特委、地委、县委等地方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在艰难困苦中经受考验,始终战斗在抗日反顽、民主建政、减租减息、经济建设、整风及大生产运动的最前沿,坚持国共合作,联阎抗日,牺盟会、战动总会、山西新军、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等应运而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实践和运用,成为临汾抗战的一大鲜明特色。
大批热血青年源源不断地投身革命队伍和抗日前线,父送子、妻送郎,母亲送儿打东洋”,成为当时随处可见的最美风景。在太岳山区,几乎“家家有烈士,户户忙支前”,汾东支队、襄陵游击队、洪赵支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午城、井沟战斗,歼敌千余,取得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辉煌胜利;韩略村伏击战,全歼日军观战团180余人,震惊中外,得到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盛赞;数百次山地游击战,及其反“扫荡”、反“蚕食”的战斗,使侵略者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走向灭亡。
回望历史 传承精神
8年抗战中,坚强的中共临汾党组织和英勇的临汾军民,不畏强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用坚强的臂膀挽狂澜之即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英雄的临汾儿女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前赴后继,英勇不屈,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用热血浇灌战地黄花,用身躯筑成钢铁长城,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临汾大地,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历史不容忘却。铭记历史,是对抗日精神的最好延续。追溯历史是为了激励后代,纪念胜利是为了开创未来。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应当成为整个民族的刻骨记忆。一个国家的辉煌胜利,应当成为全体国民的无上荣光。
回望抗战烽火,正是无数中华儿女视死如归的牺牲,才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正是他们舍生忘死的奉献,才赢得了彪炳史册的胜利。
今天,当我们追思历史,仿佛还能听见抗日战场上先辈们气壮山河的呐喊,还能听见巍巍太行、苍茫吕梁千军万马的嘶鸣,还能看见汾水两岸、黄河之畔殊死搏斗的身影。应该说,临汾抗战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缩影,临汾人民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0年来,平阳大地上,抗战精神不断发扬传承,抗战故事代代传颂。如今,临汾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攻难克艰,在红色的热土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