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挖掘旅游资源
临汾新闻网讯 5月13日,来自20余个省、市的、研究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娲与伏羲文化的专家、学者、当代书法名家,汇聚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娲皇庙,参加了由该县宣传部、文物旅游局和赵城镇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女娲文化论坛启动仪式。
刘北锁向学者们介绍娲皇陵庙。
启动仪式结束后,学者们参观娲皇庙。
与会人员一大早从洪洞大槐树景区出发,驱车前往赵城镇侯村娲皇庙。8时许,简单而庄严的启动仪式,让与会人员很快进入“角色”。女娲与伏羲文化研究专家、侯村娲皇庙文物管理所名誉所长、耄耋老人刘北锁详细介绍了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大宋新修女娲庙碑文的内容。他说:这块宋石碑中间那道裂纹,是元代大地震的痕迹。”据民国赵城县志记载,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给守陵“五户长”吏,春秋奉祀,其后代有祭告。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在原庙基础上新修了一座祭祀娲皇的正庙,祭祀规格高,陵庙规模大,文化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的神话人物,女娲与伏羲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洪洞赵城侯村有闻名的女娲陵,史书记载,这里就是女娲陵所在地。
在一块元代石碑前,刘北锁介绍,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只祭祀女娲,该石碑是由3个尚书级别的官员撰文并办理,从中可见女娲在元代统治者心中的地位。
在2013年女娲陵出土的数十通石碑展厅,嘉靖、万历、康熙、乾隆、道光等年间的石碑都有对女娲的赞美、有皇家祭祀的规模。一块石碑刻有“康熙四十二年四月祝文释文”,碑文中有“自古帝王继天命,立纲纪,出令 如雷,承续上天,莫不道德施寰宇……”等字。同时在陵区还展出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还有女娲陵附近耿壁遗址、侯村遗址出土的文物,这些均成为女娲在汾河流域生活的佐证。
当天,天水师大刘雁翔教授、余粮才副教授,陕西师大刘景纯教授,北京师大杨利慧教授,首都师大《中国女性》杂志王红旗主编,山西大学文学院段友文教授,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研究员,山西美学学会李翔德先生,涉县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李长容秘书长,临汾市女娲伏羲文化研究会辛中南会长,山西省经济研究中心薄生荣参议及临汾、洪洞本土研究者都仔细观看了出土石碑展和出土文物展。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女娲正陵和副陵,纷纷赞美了洪洞丰富的传统文化,更为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