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范韶华)今年以来,蒲县以贫困农户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创新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扶贫等扶贫项目,全年减少贫困人口4000余人,部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扶贫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为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顺利完成。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是今年全国扶贫系统重点工作之一,该县经过5个多月的全力推进,共计识别出人均收入在2736元以下贫困人口26899人,识别出村人均收入在7154元以下、贫困发生率在40%以上、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贫困村27个。该县以“千人百村惠万家”活动为基础,按照专项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的要求,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落实帮扶单位93个,派出驻村工作队93支,做到全县93个村委都有帮扶单位,有驻村工作队。目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贫困人口识别和录入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为下一步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奠定基础。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寻找贫困原因,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措施,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做出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瞄准贫困对象,全力实施教育扶贫工作。教育扶贫工作从今年7月份开始实施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托建档立卡识别出贫困人口,全力实施了教育扶贫工作。通过资格审查,共计有104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符合资助条件,做到了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资助全覆盖。使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完成高等教育。项目共需扶贫资金52万元,为不影响贫困大学生入学,在省级资金没有全部到位的情况下,由县财政先期垫付32万元。目前,补助资金已发放到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手中。2012年、2013年贫困高中生继续资助工作也已全部完成,共有108名贫困高中生接受资助,总资助资金8.64万元。
因势利导,进一步完善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该县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一是完善实施白家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二是调整实施黑龙关阳湾新村项目等工作。目前,白家庄移民村主体一期工程完成48户250人,主体工程已竣工;二期30户150人主体工程正在选址中。黑龙关阳湾新村项目工程已全部完成,并且搬迁户已入住,78户286人的补助资金已全额发放到搬迁户手中。
围绕产业发展,做好小额到户贷款贴息和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贷款贴息工作。该县小额到户贷款贴息项目进展顺利。5月底前,完成了对571户一般贫困户和能人大户贴息工作,涉及贷款总额2424.8万元,按贴息政策共计贴息87.03万元。贷款用途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机具购置、农资购置等多个方面,减轻了570余农户还贷压力,支持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该县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涉及核桃产业和马铃薯两个产业,2014年为项目承载企业贴息115万元。其中:为蒲县正茂核桃综合加工有限公司贴息9万元,为蒲县昌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贴息106万元。
依托“千人百村惠万家”活动,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彰显成效。今年以来,该县9个下乡工作团、93个包村工作队,在省、市、县干部下乡领导组的正确领导下,本着“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原则,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学教活动和“千人百村惠万家”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民意、体恤民情,与帮扶村委一起分析落后原因,寻找致富道路,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县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先后多次深入帮扶村开展调查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为深入推动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提供领导保障。截至目前,每个工作队累计驻村达60天以上,初步制定了93个村的发展规划,落实救助资金和帮扶发展资金624.75万元,帮助部分困难农户购买化肥80余吨保障了春耕生产,解群众燃眉之急;发放强农惠农宣传资料2万余册,增强农民自我发展意识;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7380人次,提高农民自身发展技能;为650户村民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备,畅通农民信息渠道,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