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山村教师生涯,见证了伟大祖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巨大变迁,在这变迁的洪流中,铸就了她对农村教育的赤诚之情和对山区孩子的一腔挚爱。
扎根山区
上世纪80年代初,刚走出初中校门的魏连翠,做了一名代课教师,被委派到离家二十多里的蒲县山中乡下康峪村小学代课。村庄不远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村民很分散地居住在土窑洞中。学校仅是一孔土窑洞而已,靠里面摆着几张简陋的破桌凳,那便是教室。魏连翠的卧室是靠近麻纸糊着窗户的小土炕。寂静的夜里,除了夜鸟的鸣声,就只有狗叫了。她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就在这样的荒凉中度过了执教以来的五六个春秋。
十几个年龄相差悬殊的孩子分成四个年级,坐在一起上课,这就是四级复式教学。魏连翠也不懂什么教学法,只知道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于是讲述、讨论、抽查、齐读、背诵,高年级教低年级,学生相互抽测等等,十八般武艺能用就用,总而言之要把学生教会。就这样,每月领着十几元钱的工资,无怨无悔的教着那十几个学生。在那几年的全乡统考中,她校的成绩总排在前面,乡领导总表扬:最偏僻的学校却教出了最好的成绩,真是深山出俊鸟呀!
爱生如子
在随后的年月里,魏连翠又先后到山中乡的多所单人校教学,绝大部分是偏远的山庄。她就在这些沟沟坎坎的村庄中度过了三十年。长期在农村教学,魏连翠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资源的贫乏和农民对教育的渴求。农民的淳朴和坚毅也感染和教育着她,更加坚定了她做一个山区教育的守望者的决心。
每天早晨,她和生活老师一起把他们一个个叫起,帮着穿好衣服,从床上抱下来,打来适宜的温水,轮流把脸洗净,然后组织去上早操。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这样的工作要做一两个月,直到他们能稍稍自理。中午,把餐厅的桌凳擦净放稳,让学生有序地坐好后再端菜递饭,不断地提醒孩子们别烫着、吃饱喝好。晚上,则要安排学生睡好之后,自己再备课。对于调皮爱哭的孩子,她还需要额外的关照。当然,尿床的孩子,还要给晾晒被褥。这些都是每天除上五六节课外必须做的工作。周末,给每个学生家长挨个儿打电话,直到全部接走,才能考虑自己离校。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换来孩子幼稚的赞美,再一次造句的作业中,众多孩子写出了这样的句子:老师像妈妈一样……
学生病了,她送医院为他们付费治疗;家长有事了,她骑电动车送孩子回家,往返几十里,有时还要走山路,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她自己也说不清,这成了她生活的常态。尤其是对一些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的孩子,她更是充当着妈妈的角色,陪着一起吃饭,抱着他们睡觉,让他们感到温暖。曾有一个孩子叫查杰峰,父母离异,跟着爷爷生活,爷爷年龄较大,种了几亩粮田,劳动强度大,没有时间管他。查杰峰的成绩和行为习惯一直都很落后,上课时不注意听讲,不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破罐子破摔,甚至考试时都是空白卷就交上来了。虽然家庭不宽裕,可他根本不管这些,常常想着点子骗爷爷要钱,和小朋友打架更是家常便饭。看着这样的情况,魏连翠心急如焚,觉得这样的孩子最主要是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采用这种极端方式来弥补自己比别人的不足。缺什么就要补什么,第二天,魏连翠就开始给他无微不至的关爱。衣服脏了,她默默地帮他洗干净,扣子掉了及时给他钉好,吃饭时有意无意地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把自己的鸡蛋递给他……记得一次上课时,魏连翠看见他脸色苍白,过去摸了摸他的额头,好烫!立即抱起他向医院送去。事后,听其他孩子们说,查杰峰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呢。自那以后,课堂上,再不见他调皮捣蛋,课下也看不见他打架的身影,学习成绩也在一天天进步。魏连翠忽然悟到了,原来爱可以转化一切!
无悔追求
乡村教师的平凡,就像种地的农民。但在这平凡岗位坚守几十年,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认真的落实到山村每个孩子的身上,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教了一茬又一茬,魏连翠脸上的皱纹添了一道又一道,就这样,她把青春和生命无悔的献给了山区,献给了山区教育。她工作在乡村小学,也生活在乡村小学,学校就是她的家。她不知道什么是娱乐和休闲,家务也只有让家人来打理。住在城里的丈夫曾多次要找关系把她调入县城,都被她婉言说服:我在山区更能发挥作用,山区也渴望优质教育,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魏连翠的工作换来村民丰厚的回报。每从一个村庄调离时,村民们都依依不舍地相送,孩子们哭喊着不让走。而调入的村庄则是喜出望外的迎接,他们朴素地认为孩子有了希望、有了未来。她的工作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多次受到了县、乡政府部门的表彰,先后被为骨干教师、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山西省教育学会评审中获奖。她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努力,用母亲般的胸怀拥抱所有的孩子,为山村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