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蝶变
——记“全国文明村镇”蒲县山中乡山中村
风过,迎面扑来一阵不夹杂尘土的清新;雨过,踏着干净的柏油路走出家门,山间田野一片翠绿。这不是南方小镇独有的景致,蒲县山中乡山中村也是如此。
近年来,山中村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发展创新,从县、市、省至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步步攀升、创建成效年年增。中央及省、市、县领导多次深入山中村调研、考察、观摩、指导,并对全村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国家环保部生态司领导莅临山中村调研也给予一致好评。
改善环境扮村容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山中村多方筹资修通各自然村油路及主要巷道硬化,为各自然村通自来水;栽植1万余株侧柏和风景树,绿化覆盖率达71.8%,高于全县28个百分点;安装路灯170余个,主街道、巷道亮化全覆盖;投资500万元建设70户移民新村,解决400余人移民搬迁;推进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作,推广使用太阳能、液化气、电饭锅清洁能源。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垃圾转运站,建设储粪池、堆粪池各6座,设置定点垃圾箱60个,户户发放垃圾桶;配备清洁工和清运机械。村子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医疗、环卫等基础设施完备,维护情况良好。该村重点实施生态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全民动员,长期坚持,实施荒山造林820公顷。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农户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全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90%、村民对生态环境状况满意率100%。
倡导文明树新风该村“两委”班子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抓手,开展文明生态村、文明信用村、文明小康村等形式多样的文明村创建活动,并为此建立了健全的工作机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合作。
2007年,该村修建了山中村农民文化广场,并配套必要的文化体育设施,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农家书屋(藏书1万册),有文化活动室(包含棋牌室、乒乓球室)和广播室。2009年,投资150万元建设1.2万平方米山中文化活动中心,集会展、演艺、庆典、活动、休闲、娱乐、锻炼于一身,兼医疗、体育、阅览、棋艺、餐饮、购物、商贸、物流多功能,对于提升农村文化品位、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用显著。
全村组建了4支群众性文化队伍(百人锣鼓队、20人武术队、10人乒乓球队、50人广场农民健身舞队),培养了一批农村文化能人和文艺活动骨干,经常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建立道德讲堂,面向广大村民、青少年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形成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开展道德模范和“五好”村民(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评选表彰和“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活动;从2005年开始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农户参与率100%;开展科学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态农业强经济文明之花催生经济之果,该村按照创建国家级生态村规划和省、市、县转型跨越发展要求,确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新思路。他们瞄准核桃项目,做出规划,重点实施,形成一村一品产业优势,大力栽植核桃260公顷10万余株,达到户均1公顷、人均100株,2012年被评为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引资1000万元实施龙泉山庄荒山绿化、矿泉水厂和园区基地工程,建设集生态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市郊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园区,现已初具规模。通过土地入股、引资扶持、合作经营、开发建设蒲元生态园,初步形成栽培养殖、生态餐饮、观光旅游、吃住娱乐为一体的农家旅游胜地,被评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点。同时,该村在引导农民发展小杂粮、马铃薯、药材、烟叶种植基础上,发展猪、牛、羊、鹿、鸡特种养殖业。一个个项目的有效发展,使山中村实现了当初设立的生态农业目标:全村农用地膜回收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整村绿化覆盖率71.8%;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季度比例大于50%;农药、化肥平均使用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生态农业建设彻底改变了山中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9600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2006年9月,该村被省环保局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06年――2013年4次被省文明委评为文明和谐村;2007年――2009年3次被省爱委会授予全省卫生村;2010年被授予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被授予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1月获省文化厅山西省文化示范村称号;2011年12月获省爱卫会“省级卫生村”称号;2012年4月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12月获省爱委会“农村改厕先进村”称号……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