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蒲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特别是在新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从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教育培训、安全投入、机制建设、责任落实、安全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长效机制,机制的框架可用“3456”来总结。
“3”是确定安全生产工作的最高目标:全力打造本质安全蒲县、本质安全企业、本质安全人。一是安全县建设方面,科学制定近远期规划,以创建本质安全部门、本质安全乡镇(村)、本质安全企业、本质安全社区、本质安全校园、本质安全交通为载体,全力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职业卫生健康、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区域安全等基础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安全监管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指标考核体系。二是安全企业建设方面,建立本质安全制度体系,做到工作有程序、办事有制度、奖惩有依据、操作有规程、加大先进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对设备进行科学的维修和保养,真正做到设备无缺陷,充分关注工作场所、工作压力、员工家庭氛围、生活环境等方面对安全的影响。
三是安全“人”建设上,通过系列教育措施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技能,规范安全行为,真正实现“个个上标准岗,人人干标准活儿”。
“4”是落实四个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机制。
确保各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领导、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人头。一是强化县委、县政府安全生产领导责任,落实了党政一把手负安全生产总责的规定,完善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专项重点工作。三是强化乡镇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在大检查工作中做到巡查到位、制止有力、报告及时、除患务尽。四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精细化管理。
“5”是引深“五化一体”建设,即安全管理网格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有效管控的长效机制;管理手段信息化,加强安全生产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更新、信息使用等方面工作,强化信息平台的预警预报作用;现场管理精细化,以企业班组建设为载体,以人、机、物、环等安全要素为重点,把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岗位、每个工种、每位员工;事前问责常态化,树立“关口前移、源头管控”“有错必究、违章必究”的安全管理新理念,把隐患当事故调查,把违章按违法处理,把失察按失职追究,由管“结果”向管“过程+结果”转变,实行安全生产工作提级管理;违章退出机制化,对违章从业人员“零容忍”、违章企业“红线”管理,建立“商事主体除名制度”。
“6”指加强“六个”保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一是安全文化建设保障,形成全民参与安全生产、促进安全生产,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实现全民一体促安全的目标。二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建立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广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专家组、安全技术研究咨询机构和安全生产协会的作用。三是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企业也将安全投入纳入年度财务预算。四是安全基础管理保障,从源头做起,按照产业发展布局、企业准入条件以及安全许可等要求,严格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严把安全准入关。五是安全生产制度保障,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督查检查、现场监管、挂牌督办、行政执法和预警预报等工作。六是安全生产机制保障,形成政府、行业部门、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等诸多要素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机制顺畅、运转协调、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闭环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全面安全、持久安全、本质安全。(李有红)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