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现山欲舞,姑射尽染林欢歌。不久前,记者驱车前往姑射山脚下蒲县克城镇的公峪村,一路上山脉此起彼伏,层峦叠嶂,风光旖旎。站在殿子山上眺望公峪村,横卧在苍翠的姑射山脚下的座座院落整齐有序,连翘花点缀其中,静谧的山村偶尔传来鸟儿的歌声,似乎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古老文明的公峪村
公峪村处于河川地带,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明朝时就已成重镇,商贾往来,商业繁荣。依山傍水的公峪村历史悠久,古老故事口口相传。
据说,很早以前,有不同分支的家族来到此地,看中了这块肥沃的峪地,随即在此定居,其地为公峪村的旧址——社子洼。定居后,这些家族为了争夺肥沃的土地,发生了无休止的争执,甚而发展到打架斗殴。
结果,这些家族势均力敌,不分高下。为解决地盘问题,各家族互相妥协,适当让步,达成了一致:此峪为公所有”,因而取名“公峪”。根据现存的阴家坟、燕家坟、史家圪垯等地名来看,早先的确有很多姓氏在此定居,如今当地还流传着“刘阳山、阴背山、王家占的圪岭畔”的俗语。
据此推测,公峪村地名的由来和流传的古老故事有关。
公峪村明清时代建造的窑洞还屹立在山脚下,饱含沧桑,勾勒着岁月的痕迹。一座座砖砌的窑洞,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
幽静古老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此外,公峪村还拥有丰富的古文化遗产,明代道观三清洞遗址、殿子山东岳庙、县馆藏清代木雕庆寿图等,彰显了公峪村厚重的文化历史。
公峪村的不解之谜
漫步景色宜人的公峪村,淳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不禁让人流连忘返,但公峪村的不解之谜更牵动人心。
在公峪村古建筑群的最西侧有一座院落,当地人都称之为“东院”。
按照正常的方位,坐落在西边的应该叫西院,但是它却恰恰相反。离这座“东院”不远处的东边还有一座院落,当地称之为“西院”。这样的叫法让记者百思不得其解,东边的不叫“东院”,西面的不叫“西院”,对此,当地人也无法解释。
带领记者走访古建筑的当地村民叫刘有锁,他是公峪村刘家第18代后人,其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
“这窑洞的名字是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谁都说不清楚原由。”刘有锁和几位村民又带领记者参观了坐落在北面的“南窑”,其称谓也与地理方位不符。南窑相对于其他建筑别具一格,它是“二层楼”,一层窑洞以砖砌为主,二层则是由石块砌成。这座窑洞经过岁月的洗礼,斑斓的青砖上刻画的是岁月的裂痕,它的故事早已沉没在历史的车轮中。
在公峪村还有一座窑洞叫“南院”,这座南院的不解之谜在于它到底建于何时,无人知晓。“村里的百岁老人说这个院落是从土里挖出来的,究竟建于何时,老人也是从父辈那里听说的,他也不知道。”刘有锁告诉记者。
这些不解之谜让记者对这座古老的村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谜一样的公峪村让人更加着迷。
一对石狮子的故事
在去往公峪村古建筑群的必经路口,有一对不对称的狮子坐落在路口的两侧。其中一个狮子是沙石雕刻而成,年代久远,造型奇特并不多见,怀抱着一只小狮子,守望在山脚下。而另一个狮子则是青石雕刻而成,形单影只,造型与沙石雕刻的一点都不对称。按照中国的风俗习惯,狮子一般都是成双成对,讲究对称,这对狮子却别具一格。
刘有锁讲述了关于狮子的故事。相传,这对狮子也是成双成对的,不知什么原因,其中一个狮子安放多年后不翼而飞。村民也没当回事儿,但是总在晚上睡觉时听见动物哭吼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好像是从石狮子那儿传来的哭声。于是,村民又重新安置了一个新石狮子。从此,动物哭吼的声音也消失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早已无法取证,这对狮子守望在此也见证了公峪村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记者王隰斌 张甜甜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