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是霍侯征费管理处下派到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的“第一书记”。黎掌村下辖6个自然村,364户11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404人,耕地面积1800亩,属于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初次入户走访失败,让我切实感觉到,入村易、入户难,入群众心最难。于是我就制定了走访表,挨家挨户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意见建议进行认真记录。村民们也开始慢慢接纳我,提出一些正能量的建议。记得去村民姚金城家走访时,我介绍自己是组织派来的“第一书记”,他高兴地说:“你能到我家,我很高兴,你今天就在我家吃饭。”我也感受到群众愿意接纳我这个“芝麻官”了。
随着走访的继续深入,我遇到了各种类型的村民,也琢磨出了和群众打交道的“绣花法宝”:嘴要甜、腿要勤、事要实。俗语说得好:“出门人、三分小,不叫哥便叫嫂。”在村里,不管遇见什么人,年龄大的就叫伯伯、叔叔、姨姨、婶子;年龄差不多的就叫哥嫂。不管遇到谁家有事,我都会去帮一把,哪怕是提一桶水、推一推车。村里人很讲情面、讲义气,时间长了,他们觉得郭伟这娃还挺仁义。以后碰到一些小事,他们都会过来帮忙,大家都会礼让三分,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村民姚金城来说,我在与他闲谈中了解到他的困难,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他就把我当成了知心人。
工作局面初步打开,紧接着村里就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依据上级要求,结合黎掌村实际,我依次在6个自然村召开群众大会,公开贫困户标准,大家公开评定,让群众也很满意。村民们对我说,只要你们干部做事能一碗水端平,我们村里就没有刁民。两年多来,我一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做事原则,慢慢的,我这个“外来户”受到了黎掌村的接纳,而且也变成了“村里人”,现在已然成了他们的“主心骨”。
往事历历在目,我忘不了肺心病患者许建华老人临终前曾嘱咐亲朋的一句话:“一定要记得感谢郭书记!”;忘不了贫困户席金才在我对他进行思想开导教育和扶贫贷帮助下,积极发展养殖业,让他的思想有了转变;忘不了长期漂泊在外,如今回乡创业的张红丽说的一句话,“您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更忘不了村口30亩耕地现在开始发展大棚蘑菇和集体构树丰收时的喜悦……
去年腊月廿二,我自掏腰包,买了瓜子、糖果,召集村民开了一个迎春茶话会,全体村民其乐融融,共话村情。在大会上,我提议明天上午各扫各家,下午打扫全村。第二天下午,喇叭一响,村里人大部分都到了,把村里角角落落全面清扫了一遍。后来为了形成常态化,我们村就固定每周一义务劳动一小时,为了解决少数群众思想问题,又开展了每月一期的黎掌道德大讲堂,每期的主讲人都是村民,目的就是通过群众讲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如今,集体义务劳动俨然成为黎掌村的一张名片。
2017年1月13日,数九寒天,首届黎掌好人表彰大会召开,来自县上、镇上、村上的400余名干部群众齐聚村委会,一起见证了好婆婆、好妻子、好党员、脱贫带头人等17名“黎掌好人”的风采。从现场群众笑谈的话语中,我看到了积聚在黎掌人心中多年的那份悸动,听到了黎掌人向上向善的心愿。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会后,一位受到表彰的“黎掌好人”感动地对我说:“我以后要做更多的好事,不辜负群众的信任。” “干部带头,万事不愁。”今年正月初四,组建成立了黎掌村威风锣鼓队。为管理好这支队伍,我每天提前到达,从不迟到、早退,用实际行动给大家做表率。队员们也慢慢地养成了好习惯。黎掌锣鼓不仅敲出了韵律、更敲出了团结、敲出了精神,还一改往年酗酒、赌博成风的恶习。还记得今年5月,种集体构树时,我提前借了村里的拖拉机犁地,一身土一身汗,村民们主动给我送水,一个年轻人还给我买了饮料,帮我平整地。到了第三天种构树的时候,全体村民都参加了义务劳动,我也经常听村里人说一句话,“大家都跟着咱郭书记好好干,郭书记给咱们黎掌村办了那么多好事。人家这么辛苦,我们没有理由不配合。” 现在的黎掌村今非昔比,思想观念大换血、文明素质大提升、基础设施大提质、村容村貌大改观、村风民风大转变。“团结互助、和善友爱、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黎掌精神老幼皆了解、妇孺皆践行。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作为黎掌村“第一书记”,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感激。每次饭点前,群众都主动叫我。就在前几天,我还在席福海老人家吃了一顿饺子。席福海夫妇多次催促下,我走到了他家,吃饭时才发现两位老人其实都不爱吃饺子,却专门为我包了饺子。大娘说:“郭书记,我们怕你哪天调走了,还没吃上我们家的饺子,让我们遗憾……”她的话瞬间让我动容。(郭伟)(作者系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