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中的那座小院
马毅杰
在吕梁山绵延不绝的山山梁梁、褶褶皱皱中,到处都能看到居住着人家的小院,我要寻找的那座小院,就隐在蒲子大地的无数院落之中。在那座小院中,我要拜谒的主人,曾在此度过了他艰辛而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是吕梁山的母亲孕育了他的生命,是他让吕梁山走到了世界的面前,他就是文学名作《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我国著名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人民作家西戎。
西戎的故乡位于蒲县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西坡村。他的故居就坐落在村边那个生长着一棵老槐树的小院里。
推开那扇对襟式的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照壁上用主人手迹描摹的两行大字“吾本山里娃,竟然成作家;文坛山药蛋,也算一枝花。”透过这风趣幽默的语言文字,先生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做人为文的风格,让造访者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亲近感。
这是一座典型的晋西南砖石建筑,站在那排坐南向北的四孔简朴的窑洞前,望着四周的大山和院中的那棵虬枝繁茂的老槐,让你能想象和还原出这座院落的主人九十多年前单调而恬静的生活。西戎从1922年出生,到1938年参加革命,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西坡村度过的,11岁考入县立高小,13岁考取省立第六中学,可家庭的困境、生活的拮据使得他不得不半道辍学,回到吕梁山里,赶着羊群,做起了放羊娃。这岂是那个当时还叫席诚正的孩子能心甘情愿的?当抗日烽火燃烧到家乡时,16岁的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日的队伍,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转战南北,矢志不渝。从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席诚正”改为“西戎”,就能清晰地看到先生由一名学生、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一位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
在西戎故居的陈列厅内,悬挂着先生的两幅笔力遒劲的作品,一幅写的是“人民生活,文艺之源”,另一幅写的是“踏遍长城内外,高歌人民风情”,从中不难看出先生一生坚守的文艺观、创作观。1942年,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年的5月2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发表,为作家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这年,对于西戎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完成了在延安鲁迅艺术院的学习回到晋西北;这一年,他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在《解放日报》发表,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之后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按照讲话精神,深入最基层,体察、体味、体验,融入、融合、融化,为开拓今后的文学大业奠定了扎实的根基,一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特别是他与马烽合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解放区和国统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在先生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了他创作的《宋老大进城》《喜事》《扑不灭的火焰》等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让广大读者喜爱,更值得晚辈后生铭诸肺腑的是先生唯才是举、珍爱人才、培育新人的精神风范。许多得到先生这位伯乐发现培养,并在之后的中国文坛闯出一片天地的作家,回忆起先生都感念不尽。
在陈列厅中,我还看到先生亲笔书写的另一幅字,是他1996年赠予晋中师专中文系的:“人无贤愚非学曷成,文无定法攻苦躬行”,从中完全可以体悟得到他对后辈的鼓励、鞭策和期望。
晚年的西戎先生过着宁静而恬淡的生活,陈列厅中有一幅先生录于唐代文学家李翱的诗:“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望月披云笑(啸)一声。”落款是“张于陋室自娱”,可以感知得出先生超然、乐观的心境。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