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农村道路建设助力百姓致富纪实

2019-11-04 09:17: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以前总说行路难,难在路不通、难在路不顺、难在路不好,长期以来受交通条件限制,老百姓出不了山、致不了富。

  现在常说路好走,好在一条条连接十里八乡的农村公路犹如蛟龙蜿蜒伸向远方、通向幸福。日前记者走入蒲县看到,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被消除,老百姓脱贫有了盼头、致富有了奔头。

  路通了,一通百通

  “嘀嘀嘀”,每天早上九点,一声汽车长鸣划破蒲县红道乡耳里村宁静的早晨。晋L23707发车了,十几分钟后,它将到达终点站——蒲县县城。

  这趟城乡班车开通后,村党支部书记亢全保多了一个身份“快递员”。村子里的劳保用品生产专业合作社经常往县城各大超市和小卖铺销售手套,几双、几十双、上百双都发货。销量少的时候,专门开车或骑摩托跑一趟不划算。现在方便了,班车每天往返两趟,亢全保把手套装好,标记上数量和地址,班车顺带就捎进城了。

  网购兴了很多年,耳里村的村民们却很少网购,“快递车不来,我们还得去城里拿,路也不通畅,跑一趟麻烦。”一条路,挡住了村民享受网购的便利。去年10月份村里通班车后,班车每天在县城把村民们的快递捎回村里,亢全保再挨个打电话通知大家到村委办公室取。

  这个“快递员”,亢全保当得乐在其中,“大家高兴我就高兴!”

  除了乘客和快递,晋L23707班车上还载着满满的爱和温情。耳里村很多老人的孩子在城里上班,老人们平常没事带着蒸的馒头和院子里种的菜,早上坐班车进城,下午再坐班车回来。天气不好老人不想来回跑,直接把东西放班车上捎进城。亢全保学着老人们的语气说道,“方便着哩!”

  路通了、班车通了、物流通了,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目前,蒲县88个建制村已全部实现“三通”,“出门硬化路、抬脚上班车、电商物流网、四好来保障”已成为蒲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生动写照。

  路顺了,一顺百顺

  经营养殖场多年,蒲县黑龙关村的王三芳最不喜欢下雨天。

  “下雨路泥得不能走,坑坑洼洼。”当初选址,王三芳看准了宋家沟村山脚下一块空地,“空气好,地方宽敞,适合养殖。”思来想去却没有把交通条件考虑进去,导致路不顺成了“老大难”问题。

  每到雨水多的季节,王三芳天天看天气预报,一天能看好几遍。“看见有雨就发愁,拉鸡的车和运饲料的车都上不来,还得出钱找装载机推。鸡出栏时更发愁,运不出去咋挣钱?”因为天气原因,鸡断过几次粮后,王三芳寻思着以后多备点,但饲料有保质期,这也不是个长远的法子。

  一年又一年,王三芳盼望着:这路啥时候能走得顺当呢?路顺了,我的养殖场也就顺了……

  今年春天,王三芳终于盼到了——蒲县交通运输局投资178万元新修的长1.206公里、宽4.5米的“产业路”正式通车了。门口坑洼不平的旧土路被平坦的柏油路取代,王三芳也有了新打算,“扩场地!路顺了就敢扩,我不好好干都对不起这条路。”

  如今,王三芳的养殖场年出栏25万只鸡,先后带动贫困户23户,两年累计分红14万元。明年扩大养殖规模后,王三芳将带动周边更多农户一起顺顺当当干养殖。

  铺就一条公路,带富一方百姓。这样的“产业路”,从2016年到现在,蒲县共新修了23条,犹如延伸至大小村落的毛细血管,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

  路好了,一好百好

  正是土豆成熟的季节,西坪垣村何保海和家人一上午在地里刨了400公斤土豆。装好土豆、扎好袋子,何保海坐在土豆堆里笑,“这都是‘金蛋蛋’啊!”

  三轮车一个拐弯,从何保海田地里驶向柏油路。提起前些年的路,他连连摆手,“嗐,以前开三轮车拉土豆,还没走就翻了,路不好。”说起现在的路,他连连称赞,“路好了,又宽又平,随便跑。”

  为了群众的一句“好”,蒲县交通运输局从修建公路的第一个环节入手,创新成立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五人小组”,实行AB岗运行模式,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工作。A岗请假或因公外出后,由B岗代为执行。

  “五人小组”在建好公路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多大,作为施工方的霍荣明最能体会到。太夫至腰后村村连村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开工没几天,霍荣明就遇到了设计变更的问题。

  如果按以往的流程,环环上报、环环沟通、环环修改,解决这个问题,少说5天、多则10天。“结果‘五人小组’第二天就和设计方、质监站等相关人员一起来了。大家现场研究,第三天就拿出了修改方案。”霍荣明坦言,“在其他地方没见过这种工作方式,责任到人,极大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缩短了工期,好。”

  三分建、七分养。路要好,养护是关键。蒲县交通运输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全面推向市场”的模式进行了养护改革,公开择优竞聘了9个承包队伍,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全方位养护。

  军地村到山中村这条路,尚生期走了几十年。以前走,也看路边,看的是树、是庄稼。现在走,还看路边,看的是杂草和垃圾。自从成为公路养护员,48岁的尚生期有了干劲,“自己的路自己管,怎么管都管不够。路好了,大家过日子心情也好。”清理边沟、铲除杂草、修整路肩、打扫路面,尚生期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农村道路建设是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和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看如今的蒲县,一条条通村公路在城镇和乡村间纵横延伸,条条大路都串联着老百姓满意的笑脸。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