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志真没说的,到我家啥活都干,买菜、包饺子、帮我进货,三天两头来帮忙,每次临走时还要给我蒸一锅馒头,跟自己亲女儿一样。”5月16日,在蒲县山中乡金定村,说起帮扶自家的县交通局干部冀香萍,80岁的老党员冯生保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十多年来,身患高血压和脑血栓的冯生保独自经营着一间门市部,该县“千人百村惠万家”活动开展后,冯生保成了金定村工作队队员冀香萍的帮扶对象。
在全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之际,蒲县开展的以“察民情、解难题、办实事、化矛盾、促发展”为主题的“千人百村惠万家”主题实践活动,正如和煦的春风吹向蒲子大地。由1000名优秀党员干部组成的9个工作团,100支工作队已经奋战在他们各自帮扶对象的战线上,各工作队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支持发展,服务农民,形成上下联动、干群携手,共建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对于有着10.8万人口,8.6万农民的山城蒲县来说,带来了群众长久的殷切期盼。蒲县的1000名党员干部是如何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帮扶群众?群众的问题和困难是否能够解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行到该县农村进行了采访。
干部沉到基层转变作风
在太林乡工作团团长郭俊芳手里有一本民情走访日记,每次与包联户座谈,她都要随身携带,并把了解到的社情民意、发现的问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掌握包联村第一手资料。说起走访对象谁家生产生活有困难,哪户是独居老人,哪个村矛盾问题比较多,她都一清二楚。
民情日记是下乡干部的第一个“法宝”,而另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法宝”就是一张“你有困难我帮您”的“联心卡”,各工作队将包村队长的姓名、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制成卡片,发放到包村村民手中,方便群众联系和监督。
“今天我们来,就是要了解一下咱村在近年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今年咱村的发展思路是什么……”来到碾沟村村委后,检察院工作队队长张保喜开门见山,直接询问该村在发展中的困难。
“以前就是靠煤吃饭,这两年煤炭行情不好,现在老百姓想种植连翘,可是缺少资金和技术,不知从何下手。”该村党支部书记贾小平袒露心声。
“请村民放心,我们回去一定认真研究讨论,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聘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大家种植,并跟踪做好后期服务,同时我们会尽心尽力协调解决资金方面的瓶颈问题。”张保喜说道。
在下乡住村中,党员干部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了一些乡土气息,少了一些官僚作风,学到了一些方式方法,丢掉了一些嫌弃抱怨,在思想上、感情上、能力上得到了洗礼、获得了重生,呈现出干群团结、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前些天,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张文康到我们家住了一个晚上,跟我们同吃一锅饭,吃完饭还掏饭钱!”家住山中乡金定村的73岁老人李生林高兴地向记者说起。那天晚上,张文康询问了他们家庭成员、近几年地里的收成、孩子们上学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今后如何增加收入等基本情况,并认真做了笔记,讲了许多党的政策、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土地流转等方面的话题,让李生林感觉到张文康就像一个大学学成归来的孩子向自己的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业。就这样他们如同一家人聊到很久,最后,张文康填了一张联系卡,上面有联系方式,让李生林有啥事情随时给他打电话。同时,张文康还把李生林家的实际情况写在日记本上,回去研究帮扶办法,准备下次再来时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
农村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干部沉下去了,问题浮上来了。修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看电视难……村民的难题一个个汇聚到工作队面前。
“去年雨水多,村里的水排不出去,这条路上长时间的浸水和车辆的挤压,路面出现不同面积的坑洼,尤其是那两处拐角处,损坏最严重,只剩下半条路,肥料运不进来,打出来的粮食运不出去,村里人怨声载道。”山中乡军地村村委会主任王俊岭指着正在修补的路面对记者说。“前些天县领导到我们村调研,得知我们村排水系统不好,道路损坏严重,经过对这些问题集中研究,仅仅一个星期就出台治理办法,现在县煤炭局工作队正在筹措资金,有效保证了道路和排水沟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4月2日一早,太林村工作队队长李勇看到村广场上不少村民提着水桶来来往往,觉得疑惑,随意一问,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原来村里水管里的水有白色的杂质,不明所以的村民不敢喝水了,只有一趟趟上山去取山泉水。李勇没有让这件事随意略过,他主动与村“两委”班子进行沟通,得知事情属实后,工作队马上与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进行沟通。随后,水利局负责人和市里专家立即赶到水源地,对水塔进行实地查看,并提取了水样,送往县疾控中心进行化验。同时李勇承诺,在9月底前彻底协调解决太林村村民饮水质量改善问题。
如果说,村民之前还对“千人百村惠万家”主题实践活动抱怀疑和观望态度,在看到包村干部踏踏实实,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为村民“跑腿”后,打心眼里关注和支持起这次活动来。
经过多日在太林村挨家挨户的走访,副队长曹玲发现村里边闲散留守的妇女很多,如何帮助她们脱贫致富,这个问题久久萦绕在她的心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县城里边有一家店铺里边的纯手工鞋垫做工精细,很受消费者喜爱。何不让村里那些留守妇女加工鞋垫,统一价格收回,让这家店铺代卖呢。想到这里,曹玲马上与店主协商,征得了店主同意后,她带回了十几双半成品鞋垫让那些留守妇女加工,她凭借县妇联副主席的优势,发动更多的留守妇女,积极引导她们参与进来。曹玲对记者说:“以前有下乡活动都是给钱给物,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她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的实在。”
件件实事办到农民心里
随着村民反映的问题被征集回来,工作队不断与村民协商讨论,帮扶农村的对策也渐渐地明晰起来。全县工作队紧紧围绕群众诉求,围绕县委确定的主导产业,从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入手,切实为农民出实招、办实事,言必行、行必果,一系列惠民实事迅疾开展起来。
站在山中乡白家庄村的田间地头,记者看到成片的核桃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正在地里教村民核桃树管护知识的该村村民王九明告诉记者:“你看到的这些景象都是县委组织部和县核桃办的功劳啊。如果不是他们的帮扶,我们真不知道今年的核桃长成啥样。”为了让核桃成为该村的主导型产业,让百姓对核桃进行精细化管理,县委组织部和核桃办凭借自身优势,聘请专家对村民跟踪服务一个月,还在该村抽出20名骨干免费让专家重点培训整地栽植、科学施肥、去杂除灌、修剪抹芽、平茬定杆、防虫治病等实用技术。同时,向村民免费提供化肥、营养液等物资。贫困户李伟指着地上的10袋化肥笑着对记者说:“再也不用为买化肥愁钱了,技术也有了,党的心里时刻装着我们老百姓,何愁日子过不好。”“闫书记,我们家的房子修好了。”记者刚进蒲城镇曹家庄靳店村村民贾留柱的家,就听见他正向县委书记闫建国打电话报告他们家的喜讯。经贾留柱介绍,他们家以前住的房子很简陋,房顶是用木头和石棉瓦搭成的,由于家境贫困没钱修葺,常年的刮风下雨、风吹日晒,早已破败不堪,一到下雨天,屋里跟外面一样下着雨。这次闫书记下乡帮扶他们村,了解到他们家的困难后当即打电话叫施工队对房顶进行装修,并留下一张联系卡,随时给他打电话。看着红色彩钢瓦笼罩起来的房屋,贾留柱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他们真真正正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县委书记能亲自到我们家一起唠家常、一起吃饭,这是平常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孩子,你走到哪里,党的光辉就照到哪里”、“免费的数字电视通到我们家了,以后就可以在电视上学习党的政策了”、“我又多了一个儿子和女儿”……一句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十万蒲子百姓的心声。(记者 杨琦 实习生 董枭)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