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李开明先生执教于临汾四中,课外还要为民盟临汾市委编辑和出版《临汾盟讯》,应约还为一些报刊写史料、写散文,此外还兼任民盟临汾市委美术院常务副院长,其分内分外工作不可谓不多矣。然而再多再累,他从来没放下过画笔。二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已有画作逾千幅,散见于各级报刊,并在十多年前还举办了个人画展,其画其人,已在平阳大地产生了很好影响。
开明的画以山水见长。他的山水画作品,在用笔上既有恣意的挥洒,又有细腻的刻画,常给人以雄奇秀美、清新明快之感。他家住在黄土高坡,常喜欢以黄河和黄土地入画。更准确地说,他是住在黄土高坡上的临汾小苏村。这是他的故乡,他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石都非常熟悉、非常亲切。他深深地爱着故乡,这种乡情氤氲于胸,化作墨彩从笔端汩汩流出,成就了绿水青山,成就了这幅饱含乡情的《小苏览胜图》。
《小苏览胜图》所描绘的山水并不是名山大川,而是我们北方常见的山村小景。画面左下方的高高低低、郁郁葱葱的杂树,构成一组看似无村却有村的近景,一座古塔昂然屹立于“村”里的杂树丛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座古塔叫文昌塔,文昌帝君是主管“教育”的,因此自古以来在每年的二月初三村里就要祭塔,祈求多出些秀才和举人,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古塔也就成了小苏村的标志性建筑。由乱石凸显的小河,千百年来哺育了小苏人,画家把它安排在了显要位置,也使得画面更生动、更有灵气。
画幅中间以缭绕的云雾隔开,把以淡墨和浅绛染成的一组土山推向了右上侧的远方,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一直看上去,隐隐约约似有一座古寺庙座落山顶。据说这座古寺庙叫张良庙。怪哉,在这小小的小苏村的山水之间怎么会有两千多年前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先生呢?怪就怪在两千多年前的小苏连个村名都没有。一日,张良先生去韩国路经此地,被这里的无限风光给迷住了,他很神秘地对村民们说这里太美了,美得简直无以能名,只有等到千年以后才会有贵人出现,并由此得到村名。果不其然,到了千年以后的宋朝,一代大文豪苏轼和苏辙弟兄两个路过此地时天色已晚,于是分别在紧邻的两个村子住了一晚,后来人们就把哥哥苏轼住的村子叫大苏,把弟弟苏辙住的村子叫小苏了,小苏从此有了自己的正式村名。村民们没有忘记有预言在先的汉代张良,于是建庙祭祀,千古流芳。
这两个美丽的传说,不仅为小苏村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而且也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灵感,使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当代举人”李开明先生创作了这幅饱含乡情的《小苏览胜图》,也因此使人们形象地感到“小苏胜景美如画,画中小苏更多娇”。假若子房、子由先生再游此地,看到此画也要高高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美哉,小苏!美哉,《小苏览胜图》!(李洪泽)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