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庄扇鼓傩戏 碗碗腔 曲沃琴书不失传统魅力

曲沃“非遗”精彩展示 轮番上演饱眼福

2017-02-28 22:30: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曲沃县举办了一系列文艺展演、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任庄扇鼓傩戏、碗碗腔、曲沃琴书……各种“非遗”节目在各类大型晚会、文艺演出、社火集会上集体亮相,向观众展示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非遗”,了解“非遗”,并自愿守护和传承“非遗”。

  任庄扇鼓傩戏,是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于每年仲春进行的一项古老的祀神表演。《扇鼓神谱》发现于1986年。经鉴定,该神谱为宣统元年许文炳手抄本,现珍藏于任庄村许世旺家中。原件长17.5厘米、宽18.5厘米,单页双折、麻纸无格、纸稔装订、毛笔竖写。手抄原本现存21页、42面,约8000余字,详细记录了12折傩戏的演唱内容,封面书写“扇鼓神谱”四字,扉页竖写“遵行傩礼,禳瘟逐疫”八字。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研究室主任、现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审定后说:“这是一份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是一件无价之宝,要竭尽全力抢救”。目前,中国傩戏研究学会正联合全国8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沃县碗碗腔是流行于曲沃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皮影戏腔调,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历史悠久,戏曲语言用的是“蒲州邦子”的道白声韵,传承了碗碗腔的“撩板”和“直杆二八”板式,按照行当及角色的情绪变化,使唱腔更加流畅,更加符合人物特性,加入了“中音板胡”,打击乐采用的是小直径马锣、蒲剧的大窝铙钹、曲沃秧歌中的小铰子。表演形态上更多的追求皮影戏的拙中之美,既夸张又浪漫。当地政府整合资源,将“真人借假人影子表演,假人借真人嗓子演唱”的艺术,改由真人登台扮演,并于1960年组建了“曲沃县碗碗腔剧团”,先后排演了传统古装剧38个剧目以及百余出现代小戏,如今曲沃碗碗腔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曲沃琴书是流行于山西南部及其周边山、陕、豫三省交界地带的曲艺形式。因表演时手持八角鼓和单扇钹交替击节伴奏,故旧称“鼓儿书”或“铰子书”,至今约有130年左右的历史。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曲沃方音。早期多为一人手拿梆子自行伴奏,采用曲沃当地方音坐着说唱,也有自拉四胡脚踏木鱼的演出或一人一手打小扬琴一手击挎板表演的情形。伴奏乐器除了八角鼓、小铰和木鱼,还可加入四胡、扬琴、板胡、三弦、笛子、二胡等。曲沃琴书的传统节目比较丰富。有取材于古典小说的长篇书如《杨家将》《水浒》《西游记》等,有来自文人墨客创编的中篇书如《青龙寺》《金钟记》《巧姻合》《金镯玉环记》《御媒合同记》《吕蒙正赶考》、《巧合奇冤》等;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小段书如《灶君爷诉冤》《麒麟送子》《八仙庆寿》《子母河》《双拜堂》《马棚封官》《赶花轿》《小两口咒双亲》等;还有一些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小书帽如《颠倒虫》《十个和尚》《大姐儿放屁》《二指高》等。

  任庄扇鼓傩戏、碗碗腔、曲沃琴书这三种艺术表演形式,已于2011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节期间,各种精选的非遗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让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感受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截至目前,该县已演出“非遗”节目50余台次,受众达20余万人。一大批新编剧目也应运而生,进一步展示现代生活、传播正能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有许多酷爱民间文艺的青年人找到县文化局,要求自费学习,继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刘红兵 曹珍 许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