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七月周末,外地书友来访,余驾车陪同,第四次游舜王坪。
从临汾出发经由翼城南边的路上舜王坪。一路上云雾缭绕,山势陡峭,树木繁茂,景色极佳。
舜王坪是高山性草甸,海拔两千多米,位于运城之垣曲县、临汾之翼城县、晋城之沁水县交界。坪的周围海拔较低,所以树木繁茂,曲径通幽,而一到坪顶则豁然开朗。平缓的顶上,几乎没有树木,只有各类芳草灌木,开着各式美丽的小花朵。大到铜钱,小到米粒,红、黄、蓝、白都有。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蝴蝶翩翩起舞。
山上弥漫着花香草香的空气,十分清新,让人不由得深呼吸,想起“沁人心脾”一词,难怪有人说是“洗肺”。停车场周围,人们的口音也五花八门,有翼城的“砂锅”味,有“咯着着”味的晋东南口音,还有仿佛陕西味道的运城口音。远处山崖可在两三秒后传回人们的回音。在有的地方喊,竟然可以听到四五个回音。大人、小孩都在呼喊、狂叫,可见常在压抑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内心困扰和精神捆绑的感觉是多么强烈。到了开阔的山顶,竟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式来释放。不一会儿,山下的一团雪白云雾涌了上来,转眼就把山顶罩了起来,人们只能看到三五米远的地方。许多人看到雾上来了,兴奋地要照相合影。看到绿草茵茵、祥云缭绕,大家说仙境也不过如此吧。
山顶上,大部分都是砂岩风化后的薄土层,所以花草的根都不深,可能这也是没有高大乔木的主要原因。在最高处,仍然留有一些巨石。看石头的种类是沉积岩,有水平层的纹理。显然,若干年前的这里也是海底,层层沉淀、压缩、钙化形成的岩石。经过地壳变化,地面上升成为山。又因长年风吹雨刷变成了高山草甸,出现了较为平缓的山顶,让人感慨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之处。
山顶的南侧,舜王庙坐北朝南,层石砌墙,木梁小瓦。院墙亦为层石干垒而成。庙里供着舜及娥皇、女英两位夫人。墙上还有些壁画,都是舜的故事。比如,舜驭双牛耕田、舜为象所害又以德报怨、舜遇到尧并辅佐尧建功立业等等。庙里有一对老夫妻,在卖香火。老太太用浓浓的晋城口音捎带讲些舜的故事。听了一会儿,竟比《史记》里舜的故事更曲折丰富一些。
山坪的最南侧,是个陡峭石崖,石崖下边有一道铁丝网。据说那边就是垣曲的界。网的那边,树木茂盛,草也更加繁茂。约有二十几头牛儿在吃草,牛铃儿响成一片,似古塔上的风铃。忽然悟到,铁丝网或不仅为区分县界,而是禁牧的措施。
在坪顶上逗留两三个小时后,游人就陆续下山了。通往山下的路也是三条,分别通向翼城、垣曲和沁水。我们从沁水方向下山,下山之路既窄且陡。踩着刹车,仍在飞奔。行至六七公里处,看到路旁有条溪水,停下车来想喝点溪水解渴,却闻到一股焦煳味。寻看,乃发现车的刹车盘已变微蓝色,焦煳味正是从那儿散发出来。急用水杯灌溪水泼浇到刹车盘上,如此浇了十几杯水,刹车盘才不那么烫手。我不由感慨,轿车一吨质量,尚且如此,十几吨的大车如在此路行驶,岂不怕哉。
半山脚下有一景处,叫“一线天”,乃两山对峙形成的狭长山谷。人们在沟底仰望仅见一线蓝天。“一线天”后的山沟里有一股溪水,清澈晶莹,潺潺悦耳。沿溪水溯行一二里处,有一片较大的开阔地,溪水正中有一块约两百平方米的褐红色大石头,夹杂着深灰色的各类卵石,凝结成巨大的一整块,长期经水冲刷,光滑圆润。环顾周围,并未见到类似红色的岩石或山体。这块红石头是如何来的?令人纳闷。谷之两侧的山崖有些岩石颇似动物的形状,当地人分别叫“蛤蟆石”“唐僧石”“孙大圣石”“宝剑石”等等。
从“一线天”出发,车行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浮山县城。一日游毕,友非常感谢,余不亦乐乎。 (梁希民)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