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秭归乐平里流传着一曲传唱了不知多少年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在屈原的故乡秭归,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对屈原的乡人来说,一个端午节远远不够表达人们对他的情怀。
近年来,不少游客都向往到秭归过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的底蕴,寄托对屈原的无限情思。
游客在屈原乡过端午,用心品味粽子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走在峡江小镇幽静的街道上,找个老婆婆的粽子店铺坐下,买上几个粽子,轻轻解开细线,慢慢剥开粽叶,清香随之扑鼻而来。如果得知你是外地客,老婆婆会热心地讲述裹粽投江祭屈原的故事。谈起粽子,老婆婆还会教你,做粽子要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包粽子时糯米中间要放颗红枣,先包出棱角,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那颗红枣,意味着屈原当时对楚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端午节里,屈原乡人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民俗方式即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大事。
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的重头戏。
“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
屈平乡国逢重五,不让常年角黍盘。”(《归州重五》),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描述秭归当年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
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端阳节时的峡江屈原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两岸的人们都随着游江龙舟的鼓点节奏,深情地歌唱,并满怀着崇敬之心把预先备好的粽子纷纷投入江中。
端午节来到诗人的家乡,诗会是定要参加的。在屈原诞生地,读书风气始终盛行,从古至今,活跃着一支农民诗社,叫“骚坛”。乡亲们爱读屈原的诗篇,自己也忙里偷闲地吟诗作赋。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骚坛诗会,农民诗人们就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屈原庙,他们用乐平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正宗的骚体诗凭吊屈原。
这种文化习俗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在秭归,每年都在端午节期间隆重举行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一直到今天。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全身着白色孝服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数百名学童齐声朗诵屈原的作品《橘颂》,孩子们稚嫩而有活力的诵读声,让整个屈原乡充满朝气。随后各参赛龙舟队的领头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屈原故里过端午,那优美的传说、飘香的菖艾、香甜的粽子、飞渡的龙舟、精彩的诗会……无不让人感到民风的古朴和文化的厚重。(桂斌)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