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难能可贵的精神

——读《冰心寄情》有感

2015-07-10 11:32: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最近,收到仇克询写的楹联著作。我一向对楹联之类的书,提不起阅读的心劲和兴趣。因此,原本没有认真读下去的心理准备。然而,当我翻阅时,每一个乐章、每一副楹联都吸引着我。于是,我就认真地读起来。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书的题目。对读者来说,一本书读与不读,题目往往具有诱惑力。因此,当我翻开书时,每一个题目、每一副楹联都是挡不住的诱惑、无法拒绝的召唤。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想知道“我的邻居”是什么意思?“我的同事”中能悟出什么名堂?就这样从“我的家族”到“我的亲戚”;从“我的朋友”再到“我的乡情”等九个乐章,万余副楹联,长达110万字,涉及2000多人。所有的楹联都紧紧地吸引着我。它时空跨度大,内容丰富,文字精练,颇有创意,值得一读。

    我同仇克询交往多年,互通有无,可称为“老搭档”;我比他大5岁,又可称为“忘年之交”。知道他从小就喜好文学,在繁忙的公务间隙,写过许多文章,并见诸于报纸杂志。至于他对楹联的钟爱是“耳顺”那年,他享受上了平静的生活。然而,在赋闲下来后,他发现已过去的60多年竟白驹过隙,有多少应做、能做和想做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去做。还有,在岗时忙于公务,个人的爱好无法顾及,也逐渐被岁月磨灭了。如今享受上了平静的生活,倘若心安理得地彻底休息了,遗憾就将是永恒的。

    退休离岗后,我进入了另一个佳境,没有昔日的忙碌,从此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漫无天地走动,但不是人生的结局,正好利用这一宝贵的时间来弥补留下的遗憾。于是我就命笔“拾遗补缺”在“智力开发”上迈开大步,显现无官一身轻的潇洒风度。

    仇克询的楹联作品,有寿联、婚联,尤其是挽联,别具一格。有滋有味,如写给著名画家张思淮的挽联:“携一枝大笔,凤舞龙飞,书画收藏中南海;执半令徽宣,匠心独运,梅花挂在天安门”。再如写给老朋友薛立俊的挽联:“辞父母,辞妻子,辞幼儿,革命精神传四海;为国家,为牧民,为西藏,崇高品质树三江”。这两副挽联用简洁的文笔,将逝者刻画得淋    漓尽致、入木三分。在悲壮中充满诗情画意,这不仅是追忆、伤感,更是缅怀,还有寄托,对教育后世,乃至人生全方位的思索。

    这部书可以说是克询的杰作,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出了艺术魅力,再加上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人们对他写的楹联产生了浓郁的兴趣,特别是老干部更是如此。所以无论谁家有事,或婚丧嫁娶,或寿诞喜庆,就会求他写上几副楹联,而他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他对楹联的描述,客观、逼真、朴实,且颇有韵味儿。它是一部真实性、知识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兼有的读物,饶有生活气息,且可读性和实用性很强。它是一种文化,并由它衍生出新的文化;它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更是一门注重实效,和谐与统一的艺术。当我拜读这部书时,思绪徜徉在楹联的迷宫殿堂中,先是有选择地重点读,进而系统地读。

    待到登堂入室,思想豁然开朗,居然流连忘返了。敲骨吸髓,对每副楹联、每一句话,特别是对我所熟悉逝者的刻画都要反复玩味,从中寻求写楹联的奥秘。为捕捉信息,获取知识,积累资料,提供习作“新产品”。就这样越读越有兴趣,无论是精练的语言,还是美丽的传说;无论是悲哀思念追忆,还是欢乐的愉快的场面,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黄土气息,仿佛步入楹联文学的艺术长廊,拍案惊叹这一华夏楹坛之奇葩。

    难能可贵的是,他虽已年逾古稀,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并以开拓的眼光,在楹联领域探索。我企盼克询在有生之年,谱写出更精美、更让人们喜爱的精神产儿。(张成基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