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且赏梅
任崇喜
“梅以韵胜,以格高。”古人7个字,高度概括出梅的风姿。梅花浓而不艳、冷而不淡,疏影横斜的风韵,清雅宜人的幽香,其他花卉难以匹敌。
梅花在画家的笔下,脱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龙干虬枝,曲折无序,粗犷苍然,尽显梅花的风骨。这样的梅花,却被龚自珍骂为“病梅”。他自购三百盆“病梅”,大哭三日,《病梅馆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元代画梅成癖的王冕,却反其道而行之。他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居所为“梅花屋”。他画的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他有时用胭脂作梅图,别具风格。“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诗人的自励,一语双关,启人心智。
南宋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为了画梅,他种植许多梅树。他自称,“每至花放时,徘徊竹篱茅屋间,满腹清霜,两肩寒月,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实,图形百种,各肖其形”。他的《梅花喜神谱》,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情态的木刻画谱。
好花须得人赏。雪中赏梅,自是好事一桩;若瓶插一技,暗香浮动,满室飘幽;若再邀友人相聚,当然更是快事。古人最爱在雪中的小亭中“煮酒”“焙茗”。此时,酒香与茶香交融,齿际含香之余,又有梅香与寒冷隐隐过隙,再来吟风弄月,不是很风雅诗意之事吗?“诗写梅花雪,茶煎谷雨春”,在饮酒品茗之际,与二三友人坐而论道,岂不快哉?
古人赏梅讲究“四贵”,即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里,梅绽开花苞,去撩拨自然的真性情,带着一种凄楚的孤傲,刺破冬的阴翳。它独自凛然静放着,流溢着暗香。
古人赏梅,有二十六宜之说: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这样繁多而诗意的名堂,让我怎么也想不出来。
梅有风骨、有意趣,更有景趣,岂能不令人爱?何况,“彼此欣赏,便是最佳姿态”,不独对人。行走在梅花的暗香之间,在淡墨里洞察雾里梅花的幽香,会满心羡慕起古人来。有些先贤不喜迎合权贵,不愿与世俗为伍,就以梅借代高风傲骨、坚持信念的高尚品格。“于我命中无大事,关心雪后有梅花。”这样的同道中人,似乎不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浪漫写意。月色当然是清辉,一派淡烟轻雾,有江南烟雨的迷蒙诗情画意。这样的月光下,梅花才愈发亭亭玉立、万种风情。“一枝密密一枝枯,一树亭亭一树疏。月是毛锥烟是纸,为予写下百梅图”,富有雅致情韵,充满想象力;“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的情思氛围又感染了谁?我好想上前折几枝梅花带回室内,插在床头,好做一个清芬的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故乡,是灵魂的朝向和锚地。看似家常话,却显得风趣盎然,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作的诗句。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诗人家不可归,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自是情理之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走过千山万水,阅历无数的人和事,旧尘往事宛如云烟,远游四方以求仕宦之途的人,才会被时令节物触动吧?
梅冒着风霜而争妍,与白雪相映生辉,只可远观而不可近亵。冬日里,在雪的怀抱里做梦,也会梦见自己在漫天雪色中飞翔,梦内梦外,我闻到的是梅花沉着潇洒的气息,听到的是春天即将豪迈回归大地的声音。没有雪来,就在这花香里沉醉吧……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