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由笔架庄的白皮松所想到的

2017-06-17 08:58: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由笔架庄的白皮松所想到的 

高玉柱

  也许是出生在农村,自小与花草树木有缘,每到一地,只要看见大树就有一种分外的亲切感。曾出差到洪洞县城西北35公里的山头乡笔架庄村。笔架庄地势险要,地处吕梁山麓,“天上白云飞,林下波涛雾。松树长半空,屋顶高悬中。”但我对该庄西南山坡上生长着一大片白皮松却情有独钟,这些松树的主杆不是挺直向上生长,而是枝枝身姿旁逸斜出,迎着朝阳,向着东方生长,神似群鹿回首;山中间顺坡倒生的身姿像万马奔腾;尖圆的树冠像一片片绿色的凝云……

  白皮松树干斑斑驳驳,有白的、黑的、红的、绿的、黄的。树皮图案元素神似会说话和纪事的眼睛,目睹着笔架庄村沧桑岁月……

  白皮松在世界范围内,唯我国独有,而在我国境内,唯吕梁山脉洪洞笔架庄白皮松林带集中,堪称奇观。

  白皮松适应范围广泛、常绿针叶树种,能在钙质土壤和轻度盐碱地生长良好。它可以孤植,对植,也可丛植成林或作行道树,是不错的园林绿化传统树种。如把它栽种在庭院中堂前,亭侧栽植,可使庭中有苍松奇峰相映之趣,颇有壮观景象,君子之风。

  据资料记载,白皮松作为园林绿化传统树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前戒台寺树冠高达18米的九龙松,有九条银白色树干,故名九龙松,据记载是唐代武德年间种植,迄今已有1300余年;北海公园两棵树冠高达30多米的白皮松,据记载是金代种植,迄今已有800多年,清代乾隆帝曾册封为白袍将军;陕西西安温国寺的白虎皮松,相传植于唐代;山东曲阜颜庙唐代的白皮松,相传植于唐代,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白皮松。

  白皮松已不仅仅是普通的松树品种,而是被赋予人格化的文化形象,成了神树,充满了神奇色彩。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吕梁山麓的笔架庄一带树木葱茏,清泉涌流,花草茂盛。天上文曲星下凡人间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随此,文房四宝喜落此地,神笔顷刻坐化仰天挺立的白皮松,纸瞬间化为片片白云,砚墨渗透大地化为地下丰富的煤,故名笔架庄。

  笔架庄的白皮松,明清时曾选送皇宫,解放后被移栽中南海,再次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视白皮松为神物,认为正是有了白皮松的护佑,明清时这里才出了兵部侍郞,道台等名人官卿。就连历朝诸多在笔架庄驻军,都对白皮松肃然起敬,保护有加。白皮松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人护树,树佑人,人有情,景生色,人树结奇缘。不仅白皮松如此,大凡神州大地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风景点,都无一例外的有古树名木相伴。景因树而扬名,树因景而生存。远的不说,洪洞县广胜寺风景区全国有名,琉璃塔更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但这里苍翠的左扭古柏就占广胜寺风景区的一半的风景。试想,如果没有柏树,只有光秃秃的一座琉璃塔形单影只树在那里,或有几座庙孤零零蹲在哪里,有何情趣风景可赏?就说我们洪洞县的大槐树,遥想当年,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聚集的古大槐树下,从这里登记注册,领安家补贴及路费。要背井离乡奔赴新居住地之时,就是以那棵大槐树为坐标,“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天长日久,这棵大槐树已经成为人们叶落归根,探祖寻根的文化符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

  笔者的家乡洪洞县赵城镇后沟村,地处临汾盆地北边丘陵地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沟村当时在附近十里八乡是很有名的。为何一个不足几百口人小村子这么有名?就源于后沟村中矗立着一棵几百年的大青树。大青树枝繁叶茂树高达百米,树围几十米,要十多个人手勾手才能围起来。从树下抬头仰望,只见树梢耸入蓝天和悠悠白云一起翩翩起舞,把人的思绪送入天际。大青树成了后沟村的代名词。人们比喻起东西高大时,总说,长得像后沟的大青树一样。春天,树上掉下长长的大青树花绒须,孩子们用线穿起来,扮作唱戏的老生胡须。夏天,巨大的大青树给半个村子投下庞大的树阴,村里人坐在树阴下,谈天说地,游戏下方。秋天,树叶变黄,随风落在树下的麦田里黄灿灿的一层,放学后,我们用一根磨尖铁丝,一扎一片树叶,不一会儿工夫就扎起了几大串带回家,作为冬季羊的饲料。冬季大青叶的树叶落了,树干好像一把利剑直插苍穹。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曾打过这棵树的主意,据说日本人来锯树,没锯了几个来回,树就流出血来了,锯条也断了,日本人也胆怯害怕了,于是只好作罢。儿时从城里步行回家,走得筋疲力尽时,远远就望见村里那棵大青树,心里就有了底,快到了,于是浑身都有了力气。

  树与人、人与树之间结下了深厚缘渊,无论是笔架庄的白皮松,还是县城的大槐树,亦或是家乡的大青树,无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这种文化渊源和历史见证至今仍然警策我们:保护名木古树,保护自然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乡愁文化!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