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故乡小村异常静谧,我独自居住在一座小院里,躺在临窗的床上,便可望见夜空中高悬的月亮,还会看见流星划过夜空的美丽瞬间。
一阵阵晚风透过纱窗迎面吹来,格外凉爽惬意,这是在城市里无法享受到的……在炎热的夏季,张雁的散文集《晚风》给我送清爽。
这本散文集,共分为“思祭思敬”一路风景”感悟人生”“友情珍贵”文友情真”漫步撷英”灯下心语”求医苦旅”“探步诗园”九辑。当我全部阅读完书稿之后,真的有一缕凉爽的晚风,从心头吹过。蓦然间,宋代著名诗人张耒《围棋歌戏江瞻道兼呈蔡秘校》中“事有真诚难掩抑”的诗句涌入脑海。
“真诚”,不正是张雁散文集的真实写照吗!张雁参加工作之初,是浮山县一所学校的民办教师。尽管收入微薄,前途渺茫,任务繁重,环境艰苦,她却深爱着这份工作,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真诚”地哺育着祖国的“花朵”。
在《致敬民办教师》一文中,张雁如此表述“真诚”:任劳任怨在艰难中行走着,是所有民办教师的优秀品德。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无数孩子的成长,这个群体付出了他们的青春,付出了毕生精力,付出了他们的大好年华。从青春年少到霜染两鬓,用一双手书写着生命的意义,用一双脚默默地丈量着春去冬来。”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之言,彰显着“真诚”的力量。
张雁深知教师责任重大,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始终以“真诚”的态度从教,恪守着师德这条“底线”。2006年,她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办手续时,她在退休表上郑重地填下了38年的工龄。想起那些和她一起走过来的同事,一篇《风雨同行》的散文问世。她以这样一首诗结尾:风雨同行几十年,峥嵘岁月一挥间。授业解惑献青春,三尺讲台天地宽。路途遥遥皆苦旅,银发缕缕乐奉献。春蚕吐丝自风流,烛泪滴尽心也甘。”这“真诚”的为人性格,真诚”的做事精神,令我感动,令我钦佩!也许是张雁与我同龄之故,散文篇章里关于“真诚”的情愫表达,有着高度的相似。
《英年早逝的生母》云:60年光阴过去了,母亲的面容依然清晰地印在脑海里。看到别人子孝母爱的样子,我既羡慕又酸楚。我想,如果生母在世,我一定会寻找最好的医疗条件给母亲治病,让她身体健康,快乐幸福,让她享不完的福!”《爱在心头的父亲》曰: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体会到父亲的爱像一坛老酒,虽不热辣透顶,却是回味绵长。没有热切的话语,有时甚至是埋怨的、斥责的、厉声的。可是,它是暖暖的、甜甜的,让你感到亲切,感到父爱在身边,爱在心头。”《命运坎坷的姥姥》记载:姥姥经常说她头昏,怎么就没放在心上?大热天姥姥去锄田禾,自己怎不阻拦呢?姥姥突然发病,都怨我的粗心大意啊!我好痛心、好悲伤、好后悔、好内疚。我的至亲姥姥就这样撇下我,走了。”这些有感而发,缘情而抒的“真诚”文字,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因为,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水,从心底里潺潺流出,没有任何刻意的粉饰。
张雁是一个“真诚”的人,在她岁月的收藏夹里,储存着许多“真诚”的记忆。《一块印染布》有句:诚然,因为这块粗布的弥足珍贵,也使姥姥的一片真情得以永存。从那时起,我便小心翼翼地拆了褥子,把这块从没见过的稀罕物放在箱子里,放在心灵和记忆深处。”《一把铜笊篱》有句:这把缺了柄手的笊篱,陪着我们一家送走了姥姥,迎来了两个孩子的出生成长;陪着我们从当年的懵懂无知走到今天的白发皓首;陪着我们的孙子孙女一天天成长……”谈到这些“真诚”的记忆,她这样说:想起这几件老物件,就想起老祖先。他们给我们甚至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这几样物件,更是留下了许许多多足以光彩照人的优良品德。”张雁在《怀念祖母》一文中坦言:祖母去世30多年了,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忘不了她老人家对我的养育之恩,对我的谆谆教诲和切切希望。30多年了,梦里多少回,心里无数次,千遍万遍呼唤我的祖母。倘若有来世,我还做您的孙女。”张雁在《倾诉——写给我的母亲》一文中诉说:如果没有您的安慰鼓励,我就没有20年民办教师的坚守;没有你的支持帮助,我就没有转正的希望;没有您的培养教育,我就不可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一句话,如果没有这个家庭的熏陶影响,我不会有像今天这样灿烂的笑容。”张雁的感恩坦言与诉说,真是犹如杜鹃啼血般的“真诚”之声,久久地震颤着我的心。
自从步入老年人行列,张雁更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由此,她也赢得了朋友们的“真诚”回馈。于是,她有感而作《人间情最真》一诗:遥远庆生辰,贺礼递上门。礼轻人意重,彼此更贴心。宗亲在四海,友情值千金。
道义广天下,人间情最真。”那年夏天,张雁的《晚风》初稿草成,恳请朋友吉如珍大哥帮忙过目。他逐篇逐字看过,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受益颇多的她如是说:文友们的关爱,就像阳光雨露般哺育着我这棵正在成长的禾苗。许多生活中的朋友,就是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友,这是我一生中的财富。”实践表明:真诚”是金,“真诚”难得。作为挚友,我诚期张雁在这个充满憧憬、百花齐放的时代,能写出更多更好的“真诚”文章,讴歌如诗的岁月,点赞如画的人生!文/王友明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