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台瞻望
李关良
步入临汾一中南大门,抬眼望去,“做人、求知、健身”的校训巨石沉稳地端放门内正中,周围环绕着蜀桧、国槐,满眼翠绿。继续往北拾级而上,就是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国旗广场,中心位置就是庄重典雅、令人肃然起敬的国旗升旗台。
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里,在国人的心目中,凡党政机构、学校单位,升旗台均是重要构成,临汾一中的升旗台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如果说,临汾一中455亩的新校园是一幅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而其中的莲花池、植物园、升旗台,就是令人心跳眼热的地标景点。
升旗台广场位于学校南北中轴线上,地势北高南低略有坡度,你尽可以从从容容地走,慢慢悠悠地品。广场东西两侧各建有6个方形却不规则的花坛、花圃,对称而绵延,成为拱卫升旗台的第一道风景。花圃中卫茅、金叶女贞、红叶小檗、金边黄杨、七彩月季、暴马丁香等,高高低低,色彩缤纷,各色花儿彼此不让,竞相开放,争芳斗艳;各种草儿无私地播绿,自豪而怡然;园丁们设计了三角形、正方形、太极形图案精心培植,特别是第一组花圃里,用不同颜色的花、草搭配种植而成的字形,自西而东清晰显示:自立、自强;成人、成才,朴实的育人目标,渗透到了莘莘求知的万千学子心灵里,厚植于一草一木花丛间。
走近升旗台,这方圣地让你心灵得到洗濯,志向得到淬砺,特别是走进第二道风景线,当你靠近喷泉,这种感觉就越发强烈。升旗台周边的喷泉由三部分组成,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十一组喷泉上五下六,吐珠喷玉,浪花如银练,水柱挂玉帘;潺潺轻吟曲,循规复徘徊;全力争上游,你追我急赶,好一幅动人心魄的写意图。你看那浅墨色花岗岩条石砌成的两组九级台阶,二九十八,万船齐发。拾级而上,徐徐移步,禁不住心旌激越、心潮澎湃,升旗台,万千学子景仰的神圣之坛,19.49米旗杆的顶端,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托起了让世人向往与追赶的太阳。
站在升旗台上,风雨如磐的百年历史在眼前翻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国元勋周恩来当年曾在临汾一中演讲过。那时候哪有升旗台。周恩来一定是站在茅茨土阶,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三晋大地的扎根生长,周先生登土阶,斥敌顽,导引新天地,鞭挞旧世界,尧都烈火势燎原。以张振山为首的热血青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临汾第一个党支部,在临汾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写下了不朽的历史诗篇,为母校留下了光照后人的宝贵财富。
站在升旗台上抚今追昔,我想到,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为国操劳,以身许国世人赞;作为文学家的丁玲,抱病赶赴平阳,在一中传播革命文艺之火,后于延安写下了流芳后世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与社会结合做出了后学的表率。
站在升旗台上不禁陷入遐思,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排着队向我走来,如火如荼,可歌可泣!周恩来、彭真、贺龙,抑或丁玲、张振山,他们都曾在临汾一中发声呐喊,他们献身人民、改造世界;他们就这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他们的事迹、名字刻在了临汾人民心间。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限。他们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们走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们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我轻轻地摩挲着19.49米的旗杆,一股强大的暖流把周身传遍:多少次想抚摸天安门前升旗台上的旗杆,因严肃的规矩而不能;今天,在临汾一中,我一定要抚摸个够!升旗台下四周,全是花的海洋、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欢快的风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同行的几位知情者反复介绍着,说花、说树、说人、说事,更多的是说树。他们说,这树根下的淤泥有两米来厚,都是沃土啊,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了这些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热土。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临汾一中迁址于此,万物萌生,千祥勃发,路是大家开拓出的,树是众人栽植起来的,花是师生培育出来的,如今,那花如锦如绣,那树如臂如股,花俏树劲,生机勃勃,诗意盎然,临一中的莘莘学子生活在这充满绿色、充满希望的幸福大花园。有高人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世间的曼妙之物何其多哉!只要有心,方寸之间也能绽放高山丛林,何况一中人是在用心编织455亩的锦绣大花园,其志之耿耿,其情之殷殷,其语之谆谆,岂是千把文字能表述得清的。
升旗台是誓师台,升旗台是加油站、是号角台,这一切都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一中这艘临汾的“教育航母”不断乘风破浪、加速向前。
我在升旗台瞻望、沉思,升旗台好似一面镜子,一面百年的明镜。在这面镜子里,可以反射出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可以映照我们自己的奋斗人生,更可以预见到祖国强大的未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