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都江堰
夏全发
盛夏五月,成都平原酷热难耐。参观了五粮液集团之后,便乘兴来到著名的都江堰游览。租用的小轿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大约半个小时,来到了都江堰。
远远望去只见赵公山山谷内,把滔滔的岷江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这是都江堰至关重要的一个工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做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能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我和付玉珍文友,一起欣赏着、议论着,并请导游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接着我们来到了分水鱼嘴。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最后来到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于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站在秦堰楼,举目远眺,好一幅蔚为壮观的景象。只见汹涌澎湃的岷江被一分为二,向下游流去。为了看得仔细,我们顺着台阶一路下到山底。通过晃晃悠悠的安澜桥,沿江而行。来这里游览的人流熙熙攘攘。尤其是那用铁索搭建的安澜桥上,左右摇摆,几乎把游人晃入江中。后来我在攀爬上山的时候,那层层台阶仿佛还在摇晃!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它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它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中国人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