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大钊 不朽的灵魂

2019-07-07 11:01: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李大钊 不朽的灵魂

  □王友明

  在读小学二年级时,我就听老师讲述过革命先驱李大钊,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的故事。那时候尽管听得似懂非懂,对李大钊却打心里产生了一种敬意。

  当兵之后,部队有一位名叫高玺的首长,来自李大钊的故里——河北乐亭。在一次传统教育课时,他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李大钊的一系列故事:“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就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时,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员主将。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在狱中,尽管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悉心倾听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对李大钊更加景仰和崇拜,对李大钊的故里也滋生了由衷的向往。

  45年后的夏日,我终于来到了李大钊故里——河北乐亭。吃过午饭,我们便在80岁高龄的老首长高玺及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深情缅怀革命先驱李大钊。

  走下车来,一座高大宏伟的白色石牌坊映入眼帘,“李大钊纪念馆”六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折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辉。纪念馆内有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上耸立着8根功绩柱,围成一个圆形,由淡红色花岗岩镶砌而成。柱体上端雕刻着党旗、党徽。正中间,是一根直冲云天的不锈钢旗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导游指着功绩柱,声情并茂地说:“这8根柱子,代表着李大钊的八大功绩:首传马列播真理,照亮神州启明星;学十月革命经,选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五四导航向,开创历史新纪元;关怀青年倾心向,培养干部建业勋;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奠核心;受托会见孙中山,促成国共首合作;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工农闹革命;重视军事抓武装,争取将领冯玉祥。”听着导游的讲述,对李大钊的崇敬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踏着象征李大钊走过38载人生路的38级台阶,进入瞻仰大厅。大厅正中,安放着李大钊汉白玉全身立像,通体纯白色,象征着李大钊纯洁无瑕、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品格。他一袭长衫,双手后背,双目凝视着前方,炯炯有神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黑暗,寻找到未来的光明之源。大厅内,循环播放着国际歌。雄浑庄严的旋律,令我神情激昂。站在李大钊立像前,我深深地三鞠躬。面对鲜红的党旗,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紧握拳头,肃穆而庄严地默默向党宣誓。我这个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李大钊,字守常,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还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纪念馆内陈列的文物、资料等充分展示了这位共产主义先驱的风采与忠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蓦然间,我的目光被墙上悬挂着的一块玻璃镜框所吸引。上面书写着《送幼衡》一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这是李大钊于1916年春,在日本送挚友幼衡回国时,口占的一首绝句。这首诗,立意深邃,气势雄浑。一个“壮”字,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一个“尽”字,把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走出陈列室,我们漫步在纪念馆左侧的公园。林荫道两旁,种着许多木棉花,这本是南方特有的花,为什么要在这里种植呢?在网上搜索后方才知道,木棉树树形魁梧高大,树干舒展,花朵较大,花色红艳却不媚俗,是英雄的象征。瞬间,我明白了李大钊纪念馆种植木棉花的用意。

  走出李大钊纪念馆,我们在大门前合影留念。离开的那一刻,我再次仰望那高大宏伟、洁白淡雅的石牌坊,心海深处不禁泛起难以名状的情感浪花……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