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孟黎荣
我的母亲是一名退休山村小学教师,年逾古稀,患有糖尿病、脑梗、白内障、半身麻木,左手不大灵便。但她极其倔强,从不间断操持家务,烧茶煮饭、养花种菜……生活丰富多彩、乐观向上。
母亲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她三岁那年生父被抓走充军。姥姥生活无济,养活不了她们姐妹四人,只得狠心忍痛割爱,实行“精兵简政”,把我母亲送给他人活命。苦难的生活,冷酷的环境,不平的待遇,在我母亲幼小的心灵打上烙印,也同时养成了母亲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母亲爱我,不舍我离开她。母亲在隰县一个小山庄当教师,生下我乳汁不够吃,雇奶母雇不起。当时每月工资23元,母亲买了一只奶羊,让喝羊奶。我是喝羊奶长大的,谁能知道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与能耐。天不明把我绑在摇车上,锁上门,提箩筐、镰刀走出山庄,在一片烟雾中觅草,实实填满筐,扛在肩上,匆匆回到学校。这时村里人才开始下地干活,学生陆续到校,这一天的繁忙教学开始了,母亲的劳累倒无所谓,可却时常心里压着一块石头,生怕教学成绩落后。上课讲练,跟班辅导,备课批改,一套程序,总是认认真真点滴不漏,丝毫不敢马虎。
我大了,跟母亲上学,母亲是我的监护人,又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是隰县人,我跟随母亲也是说的隰县话。
那个年月教师待遇低,工作繁重,节假日极少。偶然遇上星期天不开会,母亲就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上一堆不能穿的旧鞋,刷洗干净,把鞋帮扯下来,一小块,一小块地压平在木窗门上,用玉米面糊在上面把碎布块铺平,找一大块平展展的大布块,重新用作鞋底。生活尽管困难,在母亲的节俭操持下,让我们姐妹五个穿戴整齐,不落人后。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放了寒假,临近新年,母亲用纸裱糊的飞机灯笼,准备除夕晚上用,用废纸给我们做了一副扑克,画上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大王、二王齐全无缺。垒起足有一尺高,分几摊掀牌,我们玩得津津有味,手里捏不住,掀一张腿底压一张,不让人看见。虽苦犹甜,在母亲的呵护关爱下,我们学会了遇事想办法,创造条件,热爱生活。
时光流逝,星斗更替,母亲老了,白发一年比一年多,头发稀疏。尽管疾病缠身,母亲仍对生活充满信心。她爱好养花、种菜始终不放弃。她在院子里经营的那块小菜园太好了,受到邻居们的夸奖。
春风吹来,神州大地披绿装,桃红柳绿之际,母亲便在院子里侍弄她的小菜园,规划得方方正正,一畦一畦,种上黄瓜、南瓜、西葫芦、豆角、茄子、苦瓜和西红柿,样样齐全。施肥、浇水、除草、田间管理,精心认真。一分耕耘一分辛苦,换来了一分喜悦、一分收获。
母亲把她用汗水换来的果实,一次一次给我们姐妹几个送到家中。我们分享着母亲的爱,深感幸福。
母亲热爱生活,热爱养花。花卉伴随她,使她人不老。你说怪不怪,她勤,她养的花也勤,别人的花不开,她养的花早开。就说那个蟹爪兰吧,别人家一年开一次,母亲养的开两三次。有人说花有灵性,随人的。母亲爱花爱的痴迷,别的钱她舍不得花,可买花的钱,很大方。家里经常有观花的人,母亲见来了客人,不知疲倦地给他们传授养花的经验,还把花送给邻里、客人。
母亲的勤,母亲的俭,母亲的爱,母亲的品质,无不一一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母亲的品质是我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