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仰望延安

2019-07-07 11:24: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仰望延安

  □刘守林

  七一前夕,我们走进延安,追寻伟人的足迹,感受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令我感慨万千,终生难忘。

  延安,两个神圣的汉字,一座宏伟的宝塔,召唤我们风尘仆仆向他奔去。

  车子过了洛川县,沿途依稀可见山坡上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到延安了!”车厢内大家兴奋地说着。1934年10月,在经过多次的阵地战后,无法摆脱困境的中央红军决定撤离江西苏区,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后,陕北终于成为红军最后的落脚点,这里成了1935年到1948年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当年,无数代表中国未来和希望的精英纷纷云集这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延安因之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外。

  车子在宝塔山下停住,这里是我们要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一下车,大伙似乎忘记了几个小时的舟车劳顿,都迫不及待地攀登宝塔山。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又称嘉岭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看似普普通通的宝塔,却经历了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见证了陕北人民建设新延安的全过程,在人民心目中它早已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登上山顶,整个延安城的风光尽收眼底。静静的延河水蜿蜒流淌,仿佛向人们讲述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接着我们驱车前往两山间的一条小沟——杨家岭参观。杨家岭至今仍保持着昔日的风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居住的窑洞陈设非常俭朴、干净:一张床,旧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一把旧椅子,窗户贴着用来遮挡风雨的棉纱布。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就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倍珍惜生活、勤奋工作!

  登上汽车,我们就要离开杨家岭了,突然一个头缠白毛巾、腰挎腰鼓的陕北汉子从前门上了汽车,不由分说便冲我们唱起了《东方红》。他的歌声粗犷、热烈,当年的陕北人就是以这支曲子表达了对毛泽东和给他们带来幸福的共产党人的爱戴和崇敬。听着这高亢、激昂、原汁原味的信天游,我们深深地陶醉了。导游向我们介绍,他叫刘爱国,曾是一位企业工人,酷爱陕北民间艺术,上过央视春晚,还能用多种语言同海外游客打招呼呢!

  在枣园的门口,我第一次品尝到了地道的陕北大红枣,软软的,甜甜的,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最让人回味的食品了。

  夕阳西下,我们踏上了返程之路,延河对岸的宝塔山上闪烁着灯光,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星星之火”的故事。我们到这儿来,不是单纯的观光,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而是为了追寻一段历史,体味艰苦奋斗的革命氛围,圆一个少年时代的梦。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