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心
□ 王书俊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我已到花甲之年。
退休之后,多有闲暇,虽无意回忆往事,但往事却不期而至,遂而打开尘封多年的童年记忆。
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村庄位于霍山脚下,依山而居,视野开阔,蜿蜒南去的汾河尽收眼底,数十里之遥的广胜寺飞虹塔也看得一清二楚,空气清新,风光秀丽。
那时,农村还很贫穷,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窝窝头,穿的是补丁衣。但是人们精神焕发,干劲十足。虽物质匮乏,却也欢乐多多。
在那多子年代,为生计所迫,孩子到一定年龄,大人便不再多管了。那时的农村,虽地势不平,沟坎众多,但并无大的危险,即使有些磕磕碰碰,也总无大碍。由于无幼儿园可上,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便自行集结成群。家庭院落、打麦场、田野,均为活动场地。没有游乐设施,便就地取材。拾几块瓦片,“打瓦”游戏即刻开展。滚铁环、打陀螺、玩皮球、捉迷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用石块敲击电线杆,贴耳静听,便可欣赏到自然界最美妙的音乐。烧嫩棒子当加餐,采蒲公英茎秆当小菜,嚼甜玉米杆当甘蔗。春天,摘鲜花、追蝴蝶;夏天,逮蚂蚱、掏鸟窝;秋天,摘野果、捉知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夏日的夜晚,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唯有悬挂于窗外笼子里蚂蚱的鸣叫声,感觉是那样的悠扬悦耳。
那时,总感到世界是那样的新鲜有趣,处处充满着欢乐。我在欢乐之中,度过了童年。
参加工作之后,虽不常回家,但每当回去时,总不会忘记关注儿时常玩的地方。然而,那片小天地依旧,而欢乐激情不再,唯有对儿时情景的回味和怀念。
看来,快乐与否,不在于物质的富有,而在于精神的满足。儿时之所以感到快乐,是因为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童心生童趣;童趣育童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之心态日益世故,童心则逐渐磨灭,随之俗务缠身,烦恼相伴,欢乐远去。
人到老年,空闲增多,但空虚无聊又随同而至。为此,总想找点快乐充实生活。然而,又总是难遂人愿。
其实,快乐用不着刻意去找,关键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好,快乐就多;反之,烦恼就多。
诚然,童年不可复制,但童心却可唤回。只要保持一颗童心,欢乐随处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