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梦回尧都古陶

2024-03-16 15:16: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梦回尧都古陶

□ 巩 成

  怀着对帝尧的崇敬之情,我又一次来到了陶寺遗址。

  从尧都驱车十余公里,不久就来到了陶寺。来到古老的陶寺遗址观象台下。看着映入观象台柱的一缕缕光线,我陷入了沉思,我的思绪仿佛穿越到了那座遥远的上古王者之城。当太阳光芒越过塔儿山,照耀在一座被土墙环绕的古老城阙,仿佛一座庄严、巍峨的宫殿出现在眼前。这,大概就是当时黄河支流汾河岸旁的先民们用夯土筑成的最大的城池——陶寺,一座恢宏雄伟的古王者之城——帝尧的都城。

  1978年,考古专家发掘出了这座惊世骇俗的上古“陶寺遗址”,后被学者认为是“帝尧故都”“最初中国”。这里出土了众多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就是古陶器。

  史载,帝尧是帝喾之子,本姓伊祁,名放勋,约13岁时“受封于陶(古音yao,通‘窑’)”,有资料说,尧在继承王位之前,曾是一个制陶烧窑的能手,他的烧窑技术十分过硬。又据《尧典》记载:“始创于上古,首产于尧都,技艺于陶唐。”尧曾率众积极改进制陶业,其中最重要的三种制陶技术,即贴敷模制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成型法,推动了陶地制陶业的发展。

  4300多年过去了,我们传统的制陶手工成型工艺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江西的景德镇成了著名的瓷都,江苏的宜兴反倒成了陶都。

  我曾一遍遍抚摸着陶泥叩问:我们尧都古陶本来是制陶的“开山鼻祖”,本来是最早制陶的故乡,却为什么几乎被历史遗忘,被甩在陶艺的后头?一颗种子从此在我心中萌芽,一种执念由此而生:“希望有一天我们尧都可以有完善的制陶产业链,可以恢复帝尧制陶的古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七年前,经过多方打听,我走访了原乡宁县紫砂厂的老厂长,向他讨教古陶工艺的往世今生。又远赴北京、宜兴等地,拜访了当年在山西工作过的做紫砂的师傅们,表达了我想重建窑炉、恢复制陶生产工艺的想法。还记得老厂长含着眼泪说:“咱们的传统手艺不能丢,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要把尧都古陶手艺一代代传下去!”为此我倾尽了全部精力和积蓄,选厂址、选设备、找师傅、找工人、盖车间,为了试制好的泥料,跑遍了临汾周边所有的县(市、区),试烧的泥片也忘记了有多少。爱人和父母的不支持、朋友们的不看好、一次次的炼泥失败、烧窑失败、产品出来没有市场,几乎到了绝望的尽头,就连我也在怀疑我自己,非科班出身要做陶、要做紫砂?然而我始终明白,这或许就是宿命吧,是我成功的必经之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许是我的坚持打动了我的爱人,打动了我的父亲,打动了我的朋友,他们也渐渐不再认为我在“发疯”。

  一路走来,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团队、有了自己的泥料车间、生坯车间、烧成车间、销售平台。虽然力量暂时还显羸弱,但一群人、一个梦、一条心,我的师父也全力无偿地支持。所有的能量也都在慢慢地积蓄,渐渐地有了贵人的相助、高人的指点,有了我创作路线的师父们。相信在所有喜欢陶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爱尧都、爱临汾的朋友的一起努力下,我们的帝尧古陶一定可以复兴,一定可以发扬光大。

  一阵微风拉回了我的思绪。我知道,人生如长河里逆水行舟,未来制陶的道路或许仍旧是崎岖而又孤独的,但我相信,孤独在每一处喧嚣的大河里都有惊涛骇浪。我仍要搏击一番,驾着这一叶方舟,勇往直前,直抵彼岸。我愿化身为这窑炉中不灭的炭火,让尧都古陶焕发出新时代灿烂的光芒。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晋地晋人看法显

 

下一篇: 【诗歌】元 宵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