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当我吟诵这一千古名句时,总是感慨万千,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为山村教育事业奋斗38年的父亲。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刚刚初中毕业后,他就被方圆30多里仅有的一所小学聘为民办教师。从教不久,他接到了省水利专业学校的通知书。我家成分是富农,考学进城不仅意味着跳出了农门,更意味着将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然而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富贵”与“贫贱”之间,父亲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使他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苦苦熬了24年。当时,因为成分不予转正,他用每月20元的薪水,供养着全家八九口人的生活。
母亲生我后,为了挣工分、分口粮,她长期在生产队里下地劳动,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由于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便担任起了母亲的一些角色,又当爹又当娘。无论严冬,还是酷暑,父亲总是背着一个星期的米面和我跋涉20多里的山路去学校。在这条山路上,父亲来来回回走了30多年,行程达几万公里,不知磨破多少双布鞋。
在课余时间,他还得做针线活,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脚长得那么快,在我的记忆中,我的鞋总是比脚小,经常是拖拉着鞋。到了冬天,由于脚后跟总在外面暴露着,冻出了好多口子,好疼、好疼……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只好自己学着拧麻绳,给我纳底做鞋。
祖母去世后,卧床不起的母亲无人照管,亲 戚朋友劝父亲回家劳动,这样既可以照顾母亲,又可挣工分、分口粮,成不了欠款户。父亲却不肯回来,而是给上初中的大哥办了退学手续。失学的大哥靠自学坚持到了初中毕业。过了两年,母亲病情好转,大哥进城当了工人;又过了两年,母亲心脏病复发,上初中的二哥又走上同大哥一样命运的辍学路。回家料理家务,为母亲洗衣做饭。看到这,你也许不会相信,哪有这样无情的父亲?不,他是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学生和那熟悉的校园,是为了更多山里人家的孩子有文化。我们理解了他的奋斗和追求,分享了他感受的欢乐和痛苦,也深深悟出了辛勤工作如春蚕般的坚强意志,似蜡炬一样崇高的思想境界。
30多年来,父亲始终如一,从不懈怠。他每天白天不仅要给学生上课,每一节课都要从一年级讲到五年级。同时,还要到一里以外的山沟里挑水用来做饭。晚上,他还要精心备课,批改作业。寂寞的夜晚,陪伴他的只有青灯孤影,寒星与孤月。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人民群众没有忘记他,30多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县、乡、村模范教师,解除成分界线后,荣幸地转为公办教师, 并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这么多年来,他有调离大山的机会,但他一想到贫困山区需要自己时,一次次地放弃了机会。
父亲终因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加之生活条件艰苦,积劳成疾,胃病成癌,于1999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9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一生热爱的讲台。
缅怀慈父如春蚕至死丝方尽,如蜡烛照明燃烧自己亮别人。当教师倾心血终成桃李有千百,操家务当父又当母,父命不可长留,其德定然泽后。妹妹听从了父亲的安排,报考了师范,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三名孙女也全都就读于师范类大学。
这么多年来,父亲给人常说的那句“不行,我离不开山里的娃娃”老话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时常提醒着我春蚕的精神要发扬光大,蜡烛的情怀要永存心间。(贾富平)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