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又到一年月圆日,赏明月、打糍粑,买票回家庆团圆……9月23日,临近中秋节,记者走近了那些因工作原因无法回家的“外乡人”,聊中秋,晒风俗,感受那些中秋节浓浓的民俗味。
赏明月 听粤剧 提着灯笼串街巷
提到在家乡过中秋节,现在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二年级的深圳籍学生冯丽婷对记者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特别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不知道今年的中秋节他们会怎样?而我现在更想了解临汾过节的习俗。”谈到中秋节,冯丽婷既深感遗憾,又憧憬满怀。
“在我们家乡,中秋节当晚9点前举行的拜月仪式,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冯丽婷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家人通常会在桌上摆放一些菱角、提子、蜜柚等水果和双黄白莲蓉月饼,放置在月光下。“结束后,整个家族的人会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听着粤剧享用晚餐,碗碟都必须要成双成对,寓意一家人圆圆满满、和乐融融。饭后,小孩子们会结伴提着灯笼走街串巷,把团圆的喜悦分享给每个人。”回忆着家乡的中秋习俗,冯丽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然而,转念她又沉默起来。
“由于路程远,我只好把今年的回家时间挪到国庆节了,不过,我已经跟父母商定好了视频时间,以此来传达我的相思之情。”冯丽婷说。
糯米团 动手做 一家老小庆团圆
中秋佳节,对来自浙江的陈峰来说也别有一番韵味,31岁的他来临汾打工已有7年时间,由于工作忙,陈峰表示,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回家过节了。“在我们老家,过中秋会有很多风俗,无论吃的还是玩的,样式特别多,非常热闹。”陈峰说,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节,给村里的长辈送礼是多年来沿袭下来的习俗,比如酒和月饼,寓意“长长久久”、“团团圆圆”。此外,每到中秋几乎家家都做一种叫芝麻糯米团的食品。“有点像北方的年糕,但它是圆的,油炸以后呈金黄色,再沾上一些芝麻,香甜可口,美味极了。”陈峰说。
打糍粑 同合力 中秋“味道”分外浓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我总会听大人们说‘八月半’,一直不能理会它其中的意思,后来上学后,才明白‘八月半’的意思是‘中秋节’。”在临汾经营饭店的张女士今年42岁,是重庆人,谈到家乡的中秋习俗,张女士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打糍粑。
“每年到中秋的时候,母亲总要先蒸糯米,父亲则忙着准备一个石头做的大钵,还有一根长长的两头大中间小的木棒,母亲把糯米蒸好后,倒进石钵里面。”说着,张女士向记者比划着那个石钵的大小,然后就趁热一棒一棒地打,直到把糯米捣烂了,捣得黏在一起。”张女士说,虽然等待的时间会很长,可是那味道别提多香了!”张女士介绍说,不仅味道好,光吃法就有好几种。
“吃法一:在打的黏黏的之后,母亲会趁热给我捏一团放碗里,再撒上她自己做的芝麻面,香极了;吃法二:通常母亲会把吃不完的糯米团捏成一个一个的大饼,太阳晒干,然后放在那里慢慢吃;吃法三:还可以蒸熟了,拌芝麻面吃,也可以油炸。总之,无论你怎么做,都会有它独特的味道。”听张女士述说着制作糍粑的点点滴滴,记者仿佛身临其境般。“现在在家乡很少有人制作这些东西了,大多是买现成的月饼来吃,不过在街上也能买到现成的糍粑,可是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却怎么也找不回来了!”张女士感慨地说。(亢亚莉 颉金娟)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