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远处塔儿山的身影,仿佛看见了观象台礼乐合鸣的祭祀,仿佛听到了威风锣鼓震耳欲聋……无论城乡,无论田野,古老的尧文化,像一座巨大的迷宫,闪现着神秘之光。
这片充满太多故事的土地,犹如一本厚厚的无字书,承载着帝尧邦国的千年沧桑,诉说着它的兴衰历程。考古学家通过发掘、考证,勾勒出一幅幅这个最早“中国”缔造和发展的画卷,已经打开了迷宫之门。
推开这扇神秘之门,我们可以看到,距今4000多年的尧都,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人口约10万,“王”居住在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用板瓦筑顶、装饰精美的宫殿里,聆听八音,享受万民拥戴。他的子民按照国王发布的历法进行生产、生活,用井水灌溉田地,用黏土烧制陶器,国家稳定强盛。
我们可以看到,等级鲜明的墓葬,丰富的礼仪用具,成熟的礼制,作为王朝都城必备建筑的祭祀台、观象台以及雏形化的文字……社会差别已经产生,阶级分化已露端倪,“地中”概念似已形成。陶寺文化已具备了文明社会的一切要素,具备了原始国家的基本标志。
现有考古成果得出结论,“尧舜禹时代”不是传说,是真实存在的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尧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只有形成了国家,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文明社会。陶寺早期文明从何而来,晚期又到哪儿去,为什么出现扒城墙、毁宫殿、捣王陵?陶寺先民日常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是怎样?是否还有更早的文明社会?还有很多文明密码等待破译,等待后人将充满神奇魅力的历史,带到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