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尧都平阳:四重证据坐实古平阳是华夏文明之源
经过长期以来的学术研究,学术界对于“尧都平阳”这一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已没有什么争议。但我们依然可以采纳刘毓庆关于古史研究的四重证据法,深入探究“尧都平阳”这一古史时期更为真实细致的历史情节,进一步彰显古平阳在华夏文明起源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在早期的研究中,有一些学者,因为看到尧都平阳的记载始见于东汉,因此认为这是后起之说,不可信。因此对尧都的存在作出了种种推测,或曰在河北,或曰在山东。近些年来,通过对襄汾陶寺考古资料、平阳府县方志记载以及尧都传说故事等多重资料的相互印证,“尧都平阳”的历史细节渐渐清晰而具体。
陶寺遗址为探讨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打破长期以来因疑古而导致的对尧舜存在的怀疑提供了可能。这一遗址因其年代比较接近于《五帝本纪》的记载,因而引发了人们将其与历史时代对接的欲望。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刘毓庆用“打结理论”比较客观公允地解释并证实了陶寺遗址的主人是尧及其部落。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尧的实际年代,应该早于文献中记载的年代。历史丢失、祖孙同名,都有可能造成历史的收缩。如果把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在内,那么陶寺遗址的主人当为尧及其部落,则就不成问题了。”古平阳,今临汾,既是晋南重镇,也是帝尧古都,是中华民族之源头、华夏文明之肇端,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二、道统祖尧舜:平阳尧帝庙的历史文化传承
“尧都平阳”的古史时代虽已远去,但经过孔子等儒家思想的圣化,其“德”之精神得到传扬,他所开创的尧天舜日更成为中国古代理想政治生活的投影。帝尧传说具有高度的神圣性,通过历代社会的治道和实践,帝尧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符号,对民族、对国家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由此形成了帝尧神圣文化的“大传统”。这一传统在区域社会中逐渐地方化,以古平阳为核心的晋南区域一直将帝尧历史文化视为本地的传统资源,尧文化的传统也就成为平阳区域社会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重要的是,“道统祖尧舜”这一儒家正统思想在尧帝庙这一有形的空间中一直持续展演,尧帝庙成为传承帝尧文化具体有形的空间场域。
“道统祖尧舜”的儒家正统思想在尧帝庙这一有形的空间中一直得以传承。伴随着庙内神明配置的变化,象征儒家正统文化的执中阁、光天阁意义日益凸显,对此后文详述之。
三、明德”与“执中”:尧文化意涵与中华文明的复兴
万历十三年(1585年)平阳尧庙的碑文中为何出现大段的儒教经典内容,如在解释尧庙内各个空间格局位置时,碑文记载:“执中何以易光天,又为后殿也?大人之学,先明明德,而后明明德于天下。孟子论道统祖尧舜,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其传道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一执中者,克明俊德也。光天下之明,明德于天下也。凡天地之气,翕聚西北,而敷扬东南。执中为体,故以名殿居北,光天为用,故以名阁居南”。
今天,在“四个全面”托举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尧文化蕴涵的“明德”与“执中”思想是新时期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文明复兴之梦的思想资源。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亦是文明复兴之梦。
充分挖掘尧文化的历史内涵不仅是增强城市文化实力和提升文化地位的有力举措,也彰显了临汾在走向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敢于担当和大有作为的精神风貌。(山西大学教授 乔新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