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蒸年馍是山西许多地方的年俗,而色、形、味俱佳的霍州年馍,一直广受各地人们的喜爱。年馍一蒸,年味就来了。寒冬腊月,记者深入霍州市,现场探究霍州年馍的制作工艺,亲身感受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霍州年馍,人们也益为霍州面塑。它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不仅可食用,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发面、和面、揉、捏、掐……一个个做工精细、造型优美、风味独特的年馍,就在霍州农村妇女的巧手里制作出来。进入腊月以来,霍州市各乡村的村民们都忙着蒸起了年馍,由于制作年馍工序多,劳动强度大,所以,馍都是邻居们相互帮忙来完成的。1月25日一大早,霍州市辛置镇宋庄村村民宗林爱就和姐妹们结伴而行前往邻居杨秀英家,帮忙制作年馍。
在杨秀英家,村民们和面的、揉面的、制作的、烧火的……井然有序、忙而不乱。“霍州年馍自唐代起流传至今,风味独特、花样繁多、造型逼真,因其选料考究与工艺独特,可在常温下放置2个多月不变质。”杨秀英介绍说。年馍选用纯天然无污染的自家小麦面粉,用传统酵母发面,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面团经过多次揉和,一边揉一边掺干面,纯手工精制而成,所以色泽白嫩。做成馍样后,要放在热炕上,盖上被褥腾发,达到发虚光润,再放在笼内蒸熟,一般要蒸半个小时以上。”
“吃得好、穿得好,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逢年过节时,我们都要蒸出各种各样的馍以示祝贺。”“在党的好政策下,以前过年每家蒸五十斤面的馍,现在还不蒸个二百来斤啊!”“过年了,团圆了,在外面工作的儿女们要回来了,想想啊这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村民们边做年馍边分享自己的高兴事。正在做年馍的宗林爱边说边掀开铺在土炕上的棉被。登高、枣花、钱串子……一排排、一行行,形态各异可爱极了。村民们用灵巧的双手把吉祥、幸福、和谐都揉到这形象逼真,做工细腻,栩栩如生的年馍当中,笑声也不断地从她们中间荡漾。
半个小时过去了,灶台上蒸馍的水蒸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霍州年馍的特色在于手工和面、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蒸出来的年馍色泽正、口感精、有弹性、入口香甜。”杨秀英指着刚出笼热气腾腾的年馍,向记者一一介绍起了它们的各种寓意:“登高”由圆形面坨和红枣累加而成,象征步步登高、事业兴旺之意,是春节期间最有分量的、款待亲朋的必备主食,堪称年馍中的“高贵馍”;“枣花”由中间粗两边逐渐变细变尖的条形面卷成圆环状而成,环内置枣,故称“枣花”,象征心灵手巧,易入口好咀嚼,这是年馍中的“方便馍”;“花”是用面团模仿揉捏成自然界的多种花型,有“花开富贵,如花似玉”之意,是女孩子的“专用馍”;“钱串子”由面团加工成古钱模样,象征“财源广进”,是年馍中的“发财馍”;“鱼”把面团加工成鱼的模样,象征“年年有余,如鱼得水”,是年馍中的“如意馍”……
制作年馍的能工巧匠遍布霍州市各个村庄,在霍州市的一家年馍加工点,记者了解到,进入腊月后,要求代为加工制作年馍的客户源源不断找上门来,年馍的代理加工成为当地妇女勤劳致富的好门路。这种蕴含着吉祥喜气的优势产品,已经走俏市场。
近年来,霍州市充分结合地方优势,在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型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挖掘,积极引导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年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变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季节性生产为大规模、精细化、科学化,常年规范性生产,加大了现代科技含量,提升了文化品位。同时,重视年馍传统文化产业的宣传包装,强化市场运作,打造电子商务运营平台,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成为霍州年馍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有力推手。
如今,大规模手工制作年馍已成为霍州的一大新兴产业,在当地和周边县市的市场和大型超市里,前来购买年馍的顾客络绎不绝,给当地带来了商机。一箱一箱、一袋一袋、包装精美的霍州年馍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整箱的年馍不仅供应本市和周边县,还销往运城、太原等各大城市。霍州年馍品牌文化产品已走出临汾,在三晋大地备受青睐,而该市大张镇贾村“状元馍”还走进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