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平阳家乡闹红火

2016-02-16 10:31: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刚解放那几年,翻身农民当家作主,喜气洋洋,每年正月各村都要扮故事、闹红火。我的家乡——卫青故里青城村,其故事、红火颇具特色。虽六十多年过去了,但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威风锣鼓(资料照片)

  首先应当提及的是敲锣鼓。锣鼓,现称威风锣鼓。我村虽不大,当年也有几面鼓、几面钹、几面铙钹及若干面锣。每年腊月,爱敲锣鼓的人便集中在村中心的十字街头进行演练。墙上用“×”、※”、○”和“·”等符号画着谱子。“×”表示钹,“※”表示铙钹,○”表示锣,“·”表示鼓点。

  谱子都有名称,记得父老们说其中一谱名叫“撒路灯”。一老者指导,其余人敲,锣鼓震天响,预示着新年的即将到来。一到正月,锣鼓便登场表演。在街上,往往是三眼铳开路,锣鼓领队,被观众围住大显身手。正如俗话所说:热闹不过敲锣鼓,高兴不过娶媳妇。”

  高跷,俗称踩拐子,是民间闹红火的一个传统节目。我村自不例外。那时踩高跷的都是青年男子。他们或扮作老翁,或扮作老妪,或扮作青年女人,等等,踩在悬有铃铛的高跷上,扭动时,随着乐器声发出节奏匀称的“铛铛”声和“沓沓”声,十分优雅美观。最有趣的是,其中一高跷特别高,绑时需坐在房顶上,在高跷队列中大有鹤立鸡群之感,分外引人注目。

  我村别具一格的一个节目是耍蛤蚌。我的一位伯父,我称作二爸,名卢青标,那时他还年轻,穿着一身红妆,扮作一个年轻媳妇,扇动着两扇制作漂亮的蚌壳,一张一合、一隐一现,在场内来回扭摆。另一位叔叔,我的一位邻居,名尉全保,扮作渔翁,面对蚌,摇着桨,紧跟不舍,二人配合得十分默契。蓦地,他把桨伸入蚌内,蚌立即用壳夹住,他用尽全力,拖的蚌在场内团团扭转。那优美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后来,我看过邻村不少红火,有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却从来没见过耍蛤蚌。可知耍蛤蚌是我村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种艺术表演。

  耍杂技更是我村闹红火特有的一个节目。我村有一方圆闻名的耍道士老前辈,名叫尉本青,小名白娃。他身怀绝技,能把近十斤重的大钹抛向高空旋转落下用手接住;能把一铁弹子抛入天空而恰好落到套在他额上的皮框内;还会把三把刀子一把把连续抛向空中接住又周而复始,上下舞动。可见功夫之深。旧时,只有少数有钱人家办丧事才能请得起耍道士。民国时,县底镇刘德成搞“活闹七”曾有这种奇观。而我村每年正月闹红火,观众都可观此奇景,大饱眼福。

  撂瞎话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所谓撂瞎话,就是表演者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地说一些逗人的顺口溜。还是那位白娃叔叔,他多才多艺,手持一装饰华丽的花棒,上下晃动着作为节拍,边走边表:走东门,下西坡,碰见一个兔娃子窝。左手掏,右手摸,一下摸了个死娃娃脚。咱说是,丢了吧,相好的说是还能熬膏药。熬膏药,没引子,青草拔了几笼(lěn子。熬了一前晌(shuǒ)、俩后晌(shuǒ),捎带的还要看外科……”逗得观众大笑不止,充满一派欢乐的气氛。

  “打台湾”故事中的飞机更是一种奇艺巧制。当时,全国大陆都已解放,只剩台湾孤岛,而美国支持台湾,美国总统是杜鲁门。故事中的人物有扮演解放军的,有扮演杜鲁门、蒋介石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一竹竿支撑一纸糊飞机,绑在自行车上,骑上自行车,飞机就像在天上飞行一样。更为稀奇的是,飞机底部设一小口,闭着;口挂一条线,骑自行车的将线一拉,机口便打开,散发出传单来。这是我村的一位老前辈尉青山先生设计的。当飞机在街上通过时,常引得观众瞩目观看。

  除上述节目外,还有小姑娘们表演的打斗锣、男孩们表演的扭秧歌及乡亲们自编自演的表现农民翻身解放的道腔剧。后来,我看过洪洞大槐树道情剧团演的戏,才知道我村的道情源于洪洞。

  那时,一到农闲腊月,乡亲们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准备闹红火,有时竟熬到深更半夜,而不讲任何报酬。还应提及的是,那时每到正月,我村还在村中竖一高大秋千,供村人荡悠;有的人竟荡入云霄,几乎与地面平行,望而大有岌岌危哉之感。翻身农民就这样以种种方式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表达对党的无限热爱。可说是雄鸡一唱天下白,万家欢乐舞翩跹,农民兴会更无前。

  当年闹红火的前辈父老早已作古;打斗锣的小姑娘和扭秧歌的孩子们,如今已愈古稀或入耄耋之年。仅以此文怀念当年为我村闹红火作出贡献的老一代及我们这一代人。(卢玉龙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丙申新春联

 

下一篇: 通背太极叙友情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