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罐上的文字期待揭秘
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市民刘师傅从尧都区吴村镇收藏到一个黑瓷罐子。这个口沿残缺的普通罐子,让刘师傅非常兴奋,因为在罐子上还隐藏着四个毛笔书写的大字,而这几个字背后的更多信息还有待解读。
刘师傅收藏的黑瓷罐子,罐高45厘米,罐身最宽处直径35厘米,口沿15厘米。这个罐子的造型优美,罐子口沿与罐身处各有一个“耳朵”,可用来栓绳,便于搬运。罐子内外为青黑色铀,罐身靠上则有一圈无釉露胎处,宽约10厘米。罐口略有残缺,少了一个“耳朵”。这个普通的罐子本没有多大收藏价值,但刘师傅看到罐子露胎处有四个文字。
“当时在吴村镇一朋友家,他的院子里有个口沿残破的罐子,出于好奇,我过去看,朋友说正准备扔呢,喜欢就拿上,于是我就拿了回来。在擦洗罐子的时候,发现露胎处还能清楚地看到毛笔书写的文字。”刘师傅介绍,墨的成份主要是炭,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尽管一直风吹雨淋但保存了下来。”罐身露胎处的文字已经变淡,但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为“衹台姚记”。刘师傅介绍,上面的文字可能是烧制者出窑后在上面写的,也可能是买罐子的主人写的。对于文字来源的推断,刘师傅认为前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可能是烧制者题写,陶瓷出自“姚”姓之手。而“衹台”可能是烧制瓷器的地点或瓷器烧制点的名称。
为了找到相关信息,刘师傅查阅了大量资料。但“祇”是一个很生僻的字,大多出现于古籍资料中,生活中几乎很少用到。
“尧都区吴村镇与洪洞接壤,跟尧都临汾一样,历史上的洪洞县万安镇东姚头、西姚头一带也生产瓷器,而且两个村子以姚姓人口居多。如今虽然烧窑的炉火已经熄灭了多年,但依然有不少瓷器散落民间。”刘师傅说,很可能出自洪洞万安镇西姚头村一带,作为临汾瓷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洞瓷器的收藏也应当引起各界关注。”刘师傅说,这个黑瓷罐上的文字很特别,通过文字可以看出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特点。他希望业内人士能提供线索,揭开“衹台姚记”之谜,找回平阳大地瓷器文化的记忆。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