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警察望四头,临汾城里四座楼,动物园里一只猴……”拉不完的西山,填不满的东关”,这样的民谣形象地描述了老临汾城。在古代,东关是平阳城有着辉煌繁华历史的瓮城;在近代,东关铝锅巷还曾是八路军总兵站驻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铝锅巷与小十字北街属同一条街道,一个向南一个向北。铝锅巷南临东关路,北达平阳北街、解放路。为何会一路两名?5月23日、24日,记者展开了调查。
一条巷子两个名
“这里以前不叫铝锅巷,我们都叫它小十字北街。”居住在公路局小区、今年83岁的吴淑英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南起东关大十字,北至解放东路都在小十字北街的范围内,以与平阳北街交叉路段为分界线,往北还是延续以前的称呼叫小十字北街,往南则根据巷子主要经营“铝锅”来命名,其实人们也没有刻意去改名字,只是因为这条巷子卖铝锅的多了,渐渐有了名气,才有了铝锅巷的名字。”吴淑英老人说。
对于铝锅巷来历的说法,一旁80岁的杨梅英老人也给予了肯定并回忆说:我住在这里50年了,记得在铝锅巷里,从南往北,依次有木器厂、车马店、兽医站、公路局家属院等;以前路很窄,只能过一辆马车,人们住的大都是土坯房、瓦房,那时候从铝锅巷到东关要上一个大坡,后来才慢慢变好了。”
连连“碰壁”无头绪
“忆”完了铝锅巷的来历,记者开始寻访“革命遗址”,却连连碰壁。
正当记者心灰意冷准备离开时,在铝锅巷做生意的李先生说,他曾经听一位85岁的吕姓老住户讲过一些在这里发生的有关战争年代的事儿。“前几年,我在煤矿打工,吕老在那里看门房,经常听他讲起自己家族的事儿。吕老家以前住在铝锅巷,后来由于成分问题和战争原因,一家人搬到了别的地方。”回忆着自己听来的故事,李先生说,记得吕老说,他那会儿还特别小,有一年这里来了大部队(不知道是什么部队,肯定不是日本人,因为他们不迫害老百姓)这个部队驻扎了大概有一两年时间,后来迁到了刘村……”
红色遗迹“有根据”
随后,记者查阅资料,终于在《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临汾红色旅游指南》两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中介绍,东关八路军总兵站驻地遗址位于尧都区东关马车店铝锅巷。
时光隧道让我们回到了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此时我军的后勤保障分前方和后方两部分。前方后勤部门主要是供给部,部长赵尔陆,总兵站部长杨立三(兼政治委员)。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18集团军(习惯上仍称八路军),总兵站也随之对外称第18兵站分监部。
9月19日,为保障八路军赴抗日前线作战,总兵站在杨立三的率领下由延安出发,经延川、大宁、蒲县、洪洞到达临汾,开设兵站线,总兵站和第1兵站医院均设在临汾,并在屯留、寿阳、榆次、蒲县、大宁、延长设转运站。总兵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国民党拨给八路军的粮秣、被服、弹药,分别转运给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接待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和社会进步人士进入根据地的过往食宿。
1937年11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向临汾转移,中旬到达临汾后,先在八路军总兵站住宿,后才转移到刘村。
1938年2月,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组织部队在韩信岭阻击日军第20师团,被日军从东侧东阳关攻占,只得撤离同蒲线。卫立煌眼看晋南危险,就通知八路军把他的第14集团军在临汾、运城的全部军火和物资都运走。卫立煌惊讶地看见“八路军也真会发动群众,把赵城、临汾、洪洞等5个县的农民和四五百辆大车调动起来,把东西都运走了,直到日军快到临汾城的东门,他们的最后一辆车才离开临汾城西门”。
1938年2月26日,八路军总兵站由临汾迁至陕西省延川县杨家台。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挖掘红色记忆,我们一直在路上!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