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元代戏台 历史瑰宝

2017-06-14 09:40: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凡稍有文学素养的人提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贡献都会提到唐诗宋词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或质朴自然、犷放爽朗,或婉约细腻、典雅秀丽。其题材广泛、意境高远、形象丰满、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元杂剧的滥觞之地是尧都平阳,隶属平阳籍的剧作家辈出,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有赵公辅、于伯渊、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宝、李行甫、郑光祖等,蜚声全国的名伶戏班数量之多,壁画、戏台题记隐约可见,演出戏台更是遍布府州县乡村。

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

  现存全国保留完整的元代戏台全国仅存8座,也有一说是7座,全部在山西省,临汾市有5座,翼城县有两座,分别是武池村乔泽庙元代戏台、西阎镇曹公村四圣宫元代戏台,尧都区拥有3座,尧都区元代戏台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一。

  戏台雏形以土垒砌,汉代改用砖石木材,供皇帝游幸,也用于降神,后演变为庙宇固定建筑。唐时称舞筵,又叫筵舞,筑于水池之中,四周设矮栏杆,不建顶盖,中间铺地毯,供表演歌舞用。同时代出现砖石结构砌台,周围栏设有阶梯。梁武帝创造奏乐台,木结构可移动,有矮栏台阶,周饰熊罴图案,得名熊罴案。露台是露天平台,设于庙宇内或庙前广场,其上演戏可四面观看。为避风雨露台顶加临时性卷棚建筑,由此形成固定瓦木结构顶棚,有了戏亭、舞亭、舞楼。金元时期,戏曲表演告别露台、告别构栏,产生了元代的戏厅,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作的戏台。

  尧都区魏村牛王庙戏台,建于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特大地 震,戏台倾塌,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它是全国发现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古戏台。戏台坐南向北,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四角立柱,前台两根石质角柱,雕莲花生贵子花卉人物,花瓣饱满枝叶飘逸,男女童子形态可爱逼真。台左前柱上刻“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台前右角柱刻“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下旬九日立石”。戏台三面敞朗,背部及两侧后部封墙,保留宋金乐亭旧制。王曲东岳庙元代戏台位于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形制结构为元初建筑,与魏村牛王庙戏台为同期,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清末增建戏台抱厦,20世纪50年代增设抱厦两侧伴奏间。其结构代表了神庙戏台金元定型时期的开创性,平面布局又代表了明清成熟期典型形制,建筑比例得当,造型优美,别致简练,细部装饰精美。东羊后土庙元代戏台位于尧都区吴村镇东羊村后土庙内。东羊后土庙是3座元代戏台所在庙宇中,轴线布局,东西对称,格局保留最为完整的。庙门、戏台、二门、钟鼓楼、后殿、厢房俱全。大殿雕塑、悬塑彩绘精美,形神兼备。戏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 闭,为十字歇山式,内部梁架上斗拱三层叠成藻井,为八卦形,结构别致精巧,因而有“八卦亭”之称,保留了宋金舞亭规制。

  戏台皆为木结构,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斗上施四根横陈大额枋,形成巨大方框。上则承受屋顶重量,下则形成空间较大的表演区间。三面封墙,一面敞开,首创了中国戏曲舞台建筑体例,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发展研究史上无可替代。山西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称,临汾又是中国戏曲文化之乡,元代戏台更是不可再生之瑰宝。3座戏台于1986年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数百年来滋养着中国人。作为当年表演的物质平台,多少亭台湮没消亡。应该庆幸的是,临汾拥有5座稀世之珍的戏台,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和记忆,它们不仅仅是尧都临汾的戏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高树德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