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尧舜禅让
对于这段情节,《史记》也有简要叙述,刘向《列女传》还有这样的故事,两次都没有害死舜,象请舜喝酒赔礼,其实想将他灌醉杀死。多亏娥皇女英识破了,提前让舜喝了醒酒药才免去一死。
舜不记前嫌,一如既往善待父母及弟弟,终于感化了他们。经过一番考察,帝尧确认了舜的道德才能,令舜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也就是让舜担任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代替他管理天下事情。
舜没有令帝尧失望。他“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传播道德,众生都能遵从;他“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和百官一起处理事情,百官尽心尽力,事事井然有序;他“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迎接四方诸侯,庄重而合乎礼仪;他“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管理深山老林,气候再恶劣也能保持冷静头脑。
20年后,帝尧放心地将帝位禅让给了舜。《孟子·万章上》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舜继位后,继续发扬善良、宽容、勤政的美德,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是尧舜禅让的千秋美谈。
多数史学家认可这种说法,以为当时的社会形态为部落联盟的氏族社会,也就是形成国家雏形的时期。此时,头领还不是承袭制,而是带有军事民主的推举,禅让也就是很正常的现象。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禅让不可能,是舜篡夺了帝尧的位置。《竹书纪年》写道:“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将帝尧囚禁起来,丹朱无法相见,而夺取位置。这也不失为一种见识,但是,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很少。鉴于人们对上古时期的尧天舜日赞誉,认为尧舜禅让的还是主流。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