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击壤歌》与小康社会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击壤歌》。先前人们都说中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后来翻开《古诗源》一看,还有比《诗经》更早的诗歌,而开篇第一首就是《击壤歌》。
据传,《击壤歌》诞生在临汾市尧都区康庄。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何为击壤?《太平御览》中引《风土记》作了解释:“壤者,以木作,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节,僮少以为也。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简单说,就是地上立一块木板,做游戏的人手中拿一块木板,用手中的木板扔出去击打地上的木板。
木板打中了,就为胜者。
这击壤而歌的地方就在康庄。如今村里高耸着一块民国年间的碑石,上面镌刻的就是《击壤歌》。临汾人盛传,帝尧寻访来到康庄时,正遇到大伙儿击壤游戏,见众人这么快乐,他看得很高兴。
这时一位白发老头跳上前去,捡起木板,也要击掷。老人看上去有八十多岁,却满面红光,动作迅捷,一点也不迟钝。一边击掷,一边歌唱,唱的正是《击壤歌》。帝尧看得高兴了,也为他们鼓掌加油。谁料,随从的大臣放齐不高兴了,是呀,帝尧整天为大家费心操劳,怎么能说,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尧则认为,我们就是为大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果大伙一刻也离不开我们,时刻想着我们,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把事情办好!这倒有些无为而治的意思。之后,人们将帝尧走过的这条路,称作康庄大道,将和谐安康的人家称作小康人家。
从此,康庄大道、小康人家的美誉就随着《击壤歌》流传开去,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如今,举国上下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而小康的源头就在康庄,就在临汾。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