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校出现在何时?这要从帝尧时期的教育说起。
帝尧时期形成了两种教育方式,即自然教育和自觉教育。自然教育就是在生产实践中无意识的传承教育,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普遍适用。那时有一部轰动城乡的戏剧电影《朝阳沟》,知识青年银环跟着恋人拴宝去山村,向未来的公公讨教种庄稼的经验。准公公的说法是: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干啥咱干啥。这便是经典的农业技术教育方式,不用系统学习,跟着大家干,干中学,学中干,也就“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了”。40年前的农业教育是这个样子,4000年前的教育就更是这个样子。在当时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祭祀礼仪,多数人的多数内容都是这么学会的。这自然不是尧舜时期的特色,而是自原始先祖那里一代一代传承过来的。
帝尧的另一大功绩,就是催生了进行专门教育的学校。不过,学校的起点却是从养老开始的。这一点,只要看一看米廪、庠的意思就会有所理解。米廪,是古代的粮仓。庠,是养老的地方。《礼记·明堂位》说:“米廪,有虞氏之庠也。”这很有道理,代为摄政的有虞氏舜将粮仓作为养老的地方,首先保证了老者不愁食物。《礼记·王制》又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那时老人有朝臣、有平民,将朝臣的老者养在上庠,将平民的老者养在下庠。这些老者都是历尽世事、颇有经验的人,他们不愿闲着白吃饭,便将孩童召集于此传授经验。如此一来,米廪也好,庠也罢,就兼而有了两种用项,即养老的作用未变,又增加了传授技术的功能。最早的专门学校就这么诞生了,而且诞生得合情合理。
了解到尧时期教育的基本概况,就不难分析其教育方法了。以我看,其无外两种,最广泛的是师傅带徒弟,边干边学,从中模仿接受,这可称为“传带法”。另一种就是“教授法”了,这多指米廪和庠学中的教学方法。说到此,就想起《尚书·舜典》中舜和夔的对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意思是,舜说:夔!我任命你担任乐正,教导青少年,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刚毅不粗暴,简约不傲慢。诗是思想志向的表达,歌是个人情感的语言,宫、商、角、徵、羽,这五声依照思想情感咏唱,韵律要与声音和谐。如果八类乐器演奏的声音都很一致,不互相搞乱秩序,那么,神和人都会与之相谐而歌。
夔听了虞舜的指示,立即回答:“啊!我敲击石磬,使各种野兽都随着节奏舞蹈。”
这段对话蕴含的内容很多,我之所以想起是因为其与教育息息相关。由此可以明白,夔是乐正,可也负责教育后代,并且他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教授。他击打石头,百兽就随即起舞,显然,那时的驯兽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度。他所说的兽,是化妆的青少年。他们按夔的教导,随他击打的节奏起舞唱歌,这就是那时的音乐课程。当然,上这种音乐课不单单是为了演艺,而是为了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为了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则而无虐,简而无傲”,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掌握的帝尧时期资料虽然有限,但是,从这有限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教育已有了长足发展,专门的学校成为教育的亮点。这自然也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施克灿的《中国教育思想史》认为:“它表明,教育已开始成为一种专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显示了华夏民族早期教育实践水平的飞跃。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尧舜时代的传说反映了人们更自觉地认识到教育的作用,而主动地去加以实施。”中国最早的学校,就这么在平阳大地诞生了。(乔忠延)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