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不虚怀若谷,俯首处下,访贤拜师。帝尧就是这样的先贤,这样的楷模。
帝尧拜访学习过的贤人还真不少,可考姓名的有:壤父、王倪、支父、善绻、齿缺、蒲伊、尹寿、许由。这些人,有的典籍留有名字,有的只见于传说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帝尧拜师学习的,另一类是帝尧准备揖让帝位的。
帝尧前去拜师学习的一位是壤父。帝尧出巡时遇到他,他正带领大家吟唱《击壤歌》,而且公然高唱“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尧听到后,非但没有生气动怒,还虚心求教,拜他为师。另一位是尹寿。《新序》上记载:“尧学乎尹寿。”民间流传的故事比这丰满,帝尧闻知王屋山隐居着一位才识过人的尹寿先生,便去拜访。见到尹寿先生,帝尧诚恳向他讨教治国之道。先生一捋胡须说:“治理天下,祸在人欲。天下人众,各自有欲。欲如登山,高而无穷,登上一峰,又见一峰。因而,若不节欲,则衣难富体,食难爽口,永远不会有满意之感。如此纵欲,地会竭力,泽会竭鱼,人会搏杀,国会征伐,天下难安啊!”帝尧听得心胸豁亮,如同点燃松明。他兴奋地握住尹寿先生的手连连道谢。尹寿和壤父是帝尧拜访过的两位老师,其余的是他访问过的贤人。访问贤人一半是讨教,一半是想将天下让给更有能力的贤士治理。帝尧拜访的贤人有支父和善绻,关于支父,《新序·杂事五》只写了一句:“帝尧学子州支父。”学什么?怎样学?没有下文。《吕氏春秋·下贤》写到了善绻,也是寥寥数语:“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是说帝尧不以天子的架子去访问善绻,写出他礼贤下士的谦虚态度。王倪、齿缺和蒲伊是传说中的人物,帝尧访问的情形就生动多了。
王倪是中条山人,帝尧得知便翻山越岭来访。登上主峰,见松下有一间茅棚,无墙无栏,内放一个草榻。榻上端坐一人,正面山凝思。帝尧推测他是王倪学士,上前揖礼打听,正是。他说明来意。王倪谦虚地说,自己虽然遍识山川草木的灵性,却很少考虑天下大事。说着,推荐了齿缺、蒲伊。过了些时日,事情渐少,帝尧抽出身来前往姑射山中寻访齿缺、蒲伊。两位老者,正在对弈,停手攀谈,老者谈得头头是道。帝尧本想请他们代为治国,可一见两位都风霜满鬓了,怎忍他们操劳,帝尧只好继续访贤。
《高士传》中记载帝尧访到了许由,要让位给他。许由不接受,还认为帝尧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竟然跑到河边去洗涤。在河边正碰见朋友巢父牵着牛犊饮水,便向他诉说苦衷。巢父听了,不屑一顾地说:“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岸,谁能看见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我真怕你洗过耳朵的水脏了我那牛犊的嘴。”说着,巢父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
《庄子》里还记载了帝尧与许由的对话。翻译过来是,帝尧让天下给许由,对他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可火炬还燃烧不熄,它要跟日月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及时雨降落了,可是还在用河水浇地,如此不是徒劳吗?先生若能当国君,天下定会大治,为什么我还要空居其位?我自知能力不够,请你出来治理天下吧!”
帝尧这话说得够诚恳了,可是却没能打动许由,他回答说:“你精心治理,天下已经得到大治,而我如果代替你,我是为了名吗?名是实派出的东西,我何必去追求?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饱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厨师即使不下厨房,主持祭祀的人也不会越俎代庖。”
以上记载和传说明确提示后人,帝尧作为一个主宰天下的君王,确实谦虚谨慎,礼贤下士。这是他成功治世的重要原因。尽管民间传说无法信以为真,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帝尧的高贵品格早已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民族的精神典范。(乔忠延)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