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22日,本网刊发《76年前的彩礼送何物?》一文后,引发读者的关注,多名读者打电话咨询礼单相关信息,70多岁的葛师傅表示,按照礼单的内容、写法等推断,这份礼单可能出自晋商或大户人家。
“礼单上不仅有辫簪、棒槌、气灯耳环、手镯、腿铃等物品,还有许多洋货,礼金也不薄,按照当时的水平,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据此判断,这份礼单不是出自平常人家。”葛师傅介绍。
“这份礼单书写讲究,并有‘防伪’标识,这个‘防伪’标识就是礼单左侧四个半边字,相当于今天的‘骑缝章’,这是当时商业上常用的一种‘防伪’手段,当时书写这4个大字时,还留有另一半内容,以便以后核对。一般人家不仅彩礼没有这么多,而且很少用‘防伪’标识。”葛师傅介绍,除此之外,这张礼单上还有很多商业元素,礼金’之后还有‘京票洋’,很可能是北京或山西票号钱庄的银票,有此票不用携带大量现金(银圆),可以按照数额异地兑换,彰显了男方的身份。据此推断,这张礼单很可能出自我们晋商中临汾帮有实力的商家或是大户人家。”葛师傅表示,这张礼单上文字、物品、写法等,体现着商业文明和男方家的经济实力,对研究晋商及当时大户人家的婚姻礼仪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