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墙,是槐乡洪洞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一大亮点。前些天,笔者走访了它的16个乡镇中的11个,所到之处,一面面粉刷一新、绘制精美的文化墙互有差异、各有特色,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走进城郊乡镇——辛村乡的北段村和南段村,集党建文化、廉政文化、传统文化、德孝文化、企业文化等元素为一体的文化走廊和文化街高端大气上档次;师旷故里——曲亭镇师村的乐圣故事文化墙、包括开姓始祖杨伯侨在内12位杨姓历史名人的“古杨神韵”,东张村荷花仙子广场对面的《爱莲说》水墨画墙,可谓文化气息扑面;大槐树镇秦壁村邀请我市著名漫画家李二保和其学生创作的漫画墙遍布村中大街小巷,特色鲜明的“漫画村”已初具规模;万安镇西梁村,旧貌与新颜对比的照片墙、咏叹国家级非遗“洪洞历山羊獬三月三走亲习俗”的《行进在三月的风中》诗歌、简笔画墙,可以回味良久……而设计美观、制作精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图等内容,以及村规民约、各类正能量的标语等则已成为每个乡村的“标配”。
这哪里是印象中灰头土脸的农村呢?不止笔者这个外来人惊叹,就连世代生活在其中的老乡也惊叹,因为数月之前这些墙要么是断壁残垣,要么是贴满了小广告,要么是隐没于柴草垃圾堆。或许有人会说“文化墙是面子工程”,但当走进槐乡广大农村,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聊聊天,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人对此是乐见的。因为墙之变,是环境之变的缩影。洪洞县此番实行的“文化四结合”,即结合党建文化凝聚向心合力、结合廉政文化打造阳光政务、结合孝道文化提升道德素养、结合企业文化提高致富水平;机制五上墙”,即村规民约上墙、长效机制上墙、网格化管理上墙、文化上墙、标语上墙,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文化上墙不应该仅仅止步于好看,更应该追求有用。所谓有用,既在于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又在于这些文化能否内化为村民的涵养、认知以及付诸于行动,也即入脑入心,这恐怕才是“文化上墙”的题中应有之义。说起来,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孝文化,还是村落历史人文,乃至村规民约,文化上墙容易,入脑入心却不是朝夕易事,更遑论依靠几面墙就万事大吉。如同传统文化既需要师生的教习,也需要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成为人们的文化自觉,墙上的文化非得和学校里的教授、生活中对“好人”的褒奖,乃至村中大喇叭的宣教结合起来不可。否则,绘制在墙壁标牌上与停留在书籍简牍中的“文化”一样,不过是生冷死寂的文字符号而已。
洪洞是我市的人文大县,自然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里文化能够上得了墙,也会入得了老百姓的心。这点推测是不无根据的。在偏远的兴唐寺乡,去往兴唐寺的赵关公路路边,村民从河中捡来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拼出“大美兴唐寺”五个大字,虽然颇为原始,却给了笔者深深的感动。乡村的改变增强着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不就是文化入心的体现吗!
(孙宗林)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