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卫台揆治理台湾

2018-03-04 20:41: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作者乔忠延

    卫台揆治理台湾

    民众各司其业,衣食无虑,确保长治久安成为卫台揆的下一个目标。这也是他采取的第三项措施,兴办教育,礼化众生。那时的台湾教育最为落后,仅有府学1座、县学3座,除此之外就是只能容纳少数孩童的义学。他大力倡导“文教”之风,鼓励兴学育人,亲自创办了台湾的第一所书院——“崇文书院”。创办书院需要经费,府库不足,他便自筹银两。后来干脆出资“捐置”田地,在诸罗县芦竹角海丰仑购买了“三十七甲一分四厘四毫”的农田,每甲能够收租“八石道斗”,除了缴纳赋税,年可收益“一百八十一石五斗九升二合道斗”租谷。这保证了学校每年的正常开支,办学再无经费之忧。崇文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被誉为“台湾首学”。这对于提高民众素质,改变台湾风俗起到了很大作用。

    卫台揆仁心治世,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他任职期满,升任广东盐法道。他虽然离开台湾,然而百姓仍然没忘记他,在台南市东安坊城隍庙左“建祠祀之”,名曰“卫公祠”。


    顾炎武曲沃修订《日知录》

    厚重的临汾文化,孕育出无数人杰,他们不断走出去,在神州大地建功立业。

    同时,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吸引着无数仁人志士前来汲取营养。顾炎武就是走进临汾治学的杰出代表。

    据说300多年前,在曲沃绛山书院的讲坛上,须发皆白的顾炎武曾慷慨激昂地讲学。他明确指出,自古就有亡国和亡天下之分。易姓改号,君主更替,这是亡国。而仁义不能行世,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或者人们互相而食,这就是亡天下。

    因此只有保护好天下,才能保护好国家。如果说保国的主要责任在于君臣,那么,要保天下,一介小民也有责任。这声音不仅激励着当代人,而且鼓舞着后世子孙。

    他的话后来演化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