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难忘半个世纪前的军营情怀

2018-04-18 21:42: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4月13日,淅沥沥的春雨由小雨转为中雨,但也没有挡住退伍老兵的步伐。9时整,浮山县人民武装部三楼会议室座无虚席,近百名浮山籍1968年参军的老兵领取了由浮山三晋文化研究会编著的《边塞铸军魂》一书。

    军旅情深五十载,心系国防多豪迈。50年前,200名浮山青年脱下母亲缝制的衣服,穿上了军装,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父母,驻守祖国的边塞。有近百名老兵,还将自己的儿子又送进了军营,实现了父子两代人从军报国的夙愿。

    会议室里多年不曾谋面的战友相互诉说着自己的军营往事和现在的幸福生活。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老兵们向军徽敬礼,向烈士默哀……一位老兵告诉记者,他们这批健在的老兵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也是67岁的花甲老人。

    随后,原浮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鲁光岱介绍了编著《边塞铸军魂》一书的起因、目的和意义。原来早在2015年就有老兵提出,希望为当年参军的战友编一个册子……因为那是一段成长的岁月、那是一段锤炼意志的岁月,也是每个老兵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岁月。大家怀念那段历史,传承军队的优良传统,不忘五湖四海的战友情深。老兵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军营,无怨无悔。将军队的优良传统记下来,传给下一代,这是一件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会产生正能量的举措。

    得知这一消息后,身在天南海北的老兵纷纷慷慨解囊。

    浮山三晋文化研究会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

    浮山三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张奇志介绍,成立了编委会后,首先向老兵们发出了公开信,编纂人员深入古县、侯马、运城等地的15个乡镇、60多个村庄,基本摸清了200名老兵的下落,其中44名老兵已经离世。编纂人员对参军5年以上的35名扎根农村的老兵进行了逐个家访。

    当他们走访浮山寨圪塔乡时,老兵荀德喜夫妇双亡,他们唯一的女儿荀冰云知道书中有她父亲的名字时,放声大哭。

    “战友没有血缘,战友情深胜过血缘。”这一幕,深深感染了张奇志、鲁光岱及编委会工作人员。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边塞铸军魂》终于与老兵们见面了。

    “我今年70岁了,当年从浮山中学参军,那一年从学校参军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有22人,我们乡有12人参军。部队当时驻扎在张家口,第二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兵宋景田四年义务期结束,回到了家乡,他干一行爱一行,敢作敢为,永不言退。看到祖国飞速发展、人民解放军日趋强大,老人的脸庞露出自豪的笑容。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