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革命潮头的临汾义士
积极投身起义,同心恢复华夏。这场推翻帝制的大革命,山西的起义仅次于陕西,在北方名列第二。谈到山西的起义,洪洞人温寿泉始终走在前列。1904年,就读于山西武备学堂的温寿泉被选中官派赴日本留学,先后于振武学校和士官学校求学,和阎锡山等人一道学习军事。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温寿泉、阎锡山等50多名山西籍留学生随之加入。继而,又加入了军事核心团体“铁血丈夫团”。1909年学成归国,清政府在京召集会试,温寿泉名列优等,阎锡山等名列上等。此后,温寿泉出任山西督练帮办兼陆军学堂监督,阎锡山与另一位留日学生分任山西新军两个标的标统,即团长,其他人也均获官职。新军,是按照西方新式练兵操典训练的军队,远比清朝旧式的八旗兵战斗力强。这样一来,山西军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于是,武昌起义”的枪一响,阎锡山、温寿泉等人即于1911年10月29日,在太原鸣枪起义。
山西起义中,许多临汾义士,奋勇当先,冲锋在斗争的最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10月29日,攻打山西巡抚衙门,冲锋在前,率先攻入府内的是洪洞人张煌。清政府闻知山西兵变,派兵来救,挺身而出,在娘子关阻击的是乡宁人王体元。而在起义的关键时刻,里应外合、为新军士兵打开城门的,则是霍州人杨沛霖。起义成功后,阎锡山为山西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组织了山西军政府。带头推举他们走上领导岗位的不是别人,又是冲锋陷阵的张煌。
洪赵热血男儿,北上太原保卫胜利果实。山西省政府成立后,清廷时刻准备反扑,此时兵力不足,政府议定招募新兵。洪洞、赵城二县的青年云集广胜寺热烈响应。当时盛传的歌谣是:“广胜寺,地方宽,人马聚了好几千,锨把锄头当火药,吓得巡防队不知该咋办。”十天之内,就有2000多热血男儿报名充军。主动请缨招募新兵的不是外地人,是洪洞县的社会名流张清源。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