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大力实施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纪实

2015-05-18 08:20: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初夏时节,伴随着初升的太阳,沿汾河襄汾段自北向南一路走来,杨柳吐绿、百花绽放、群鸟嬉戏、碧水荡漾、满目葱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因水而居,依水而生。汾河孕育了这方土地的生命、生态和文明。十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刀耕火种,狩猎浦渔,填补了中国大陆古人与今人之间的缺环;五千年前,帝尧在这里观象测日、建城筑都,开创了“最早中国”……然而,这条流淌了数万年的“母亲河”,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度水质恶化、植被退化、生态破坏。

    “小时候,我们经常到汾河游泳、捉鱼捕虾,那时水既清又大。后来,有些人随便往河里倒垃圾,在河里挖沙,汾河哪还叫个河!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河道堵塞,杂草丛生,人都不愿意往跟前走。”说起汾河,家住襄汾新城镇赵曲村的赵姓老人有些心酸。

    2012年9月以来,临汾市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确立为全省综改试验区建设标杆性工程,纳入国务院《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作为汾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之一,襄汾县紧紧围绕建设一条绿色带、生态带、经济带、文化带、长远发展的潜力带、增长极的目标,摆开“一般治理、中度治理、深度治理”三个主战场,历时两年多,让汾河襄汾段呈现出了河势趋于稳定,水流蜿蜒曲折,河槽深浅交错,林木成排,水草丰茂的自然生态美景,谱写了新时期“台邰治汾”的新篇章。


    清淤固漕 加固堤坝 打牢治汾根基

    汾河,从北向南贯穿襄汾全境,流经6个乡镇40个村庄,汾河生态修复工程就在这绵延几十公里的河段内展开。

    不论是一般治理、中度治理还是深度治理,清淤、固漕、筑坝,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河道疏浚,一时间,汾河治理的战场上,推土机、铲运机、挖掘机挖沙运土、川流不息;地面湿陷、无法机械作业的河道部位水枪齐聚,冲刷泥浆;多年来淤积的河道疏通了“经络”。

    筑坝平整,基面清理、料材选择、回填夯实、料石砌筑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一环紧扣一环,趋利避害,形成了汾河东西两条蜿蜒的坚实屏障,护卫着汾河水一路奔涌。

    配套建设,邓庄涧河、中陈泄水渠等3个入汾口和15座中小型泵站提升改造工程全部按规划标准完成。

    众志成城治水兴汾,在工程建设施工中,襄汾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单位、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力,通力协作,克服涉水工程时间节点要求高,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的困难,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办法,项目监理和水利部门专业技术同监管,资金拨付管理监督制度化,各标段竞赛比武和一周一交流总结,堤内堤外同步的“襄汾经验”,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和速度。

    “经过治理,现在汾河襄汾段上下游防洪标准达到了20年一遇,中游县城段达到了50年一遇,堤防级别均为4级。”襄汾县水利局局长王宝贝说。


    播青增绿 赋予人文 描绘生态画卷

    依水造景、依绿设景。夜幕降临,襄汾县城,依托汾河治理而建的滨河公园,遍布各角落多种风格各异的万余盏灯饰与汾河两岸的光带交相辉映,音乐喷泉广场上翩翩起舞的舞者、人行景观桥上轻松漫步的游者、文体广场上激烈对抗的比赛者、幽静林间小路上闹中取静的思者……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立体美景。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在汾河襄汾段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中,城区段汾河深度治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解决脏、乱、差,还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襄汾县住建局局长赵子龙说。

    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襄汾县城区段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汾河两岸箱涵、上下游橡胶坝、河道清淤防渗、污水管道、人行景观桥和景观绿化工程。先后建成了观象授时广场、锣鼓广场、花坛广场、游乐场、滨水步道、滨河绿化带、假山瀑布、亭廊组合、游船码头、亲水平台等多项景观工程。栽植了国槐、白皮松、月季、樱花等各类乔灌木和草坪,绿化面积达35万平方米。

    “公园现有水域面积1000亩,绿化配套设施1000亩。”滨河公园管理处的主任王武俊介绍说。

    如今,综合整治后的汾河襄汾城区段已成为襄汾最佳的生态示范区、居民休闲区和丁陶文化旅游区,河道西面的800亩荒滩地也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黄金海岸,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余人的5个花园式住宅小区已投入使用。

    以滨河公园为圆点,向北向南延伸,哗哗汾河水顺着经过原有自然流势整治过的固漕、清淤、疏浚主河道缓缓流淌。

    堤防内高羊茅、高麦草、早熟禾,四季常青,既起到了混播固堤护岸的作用,也重现了汾河芳草青青、流水潺潺的景象;堤防上6米宽沥青柏油路纵贯南北,进一步增强了防汛能力,也成为广大“骑友”的最爱;而两岸改造完善的27处中小型提水泵站也重新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保障了1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3个入汾口格宾笼石护岸、绿草护坡整齐有序,畅通无阻;堤防外20米宽的护林带挺拔屹立。滨河东路、燕村荷花公园、邓曲苗木基地、晋润冷链物流、万亩官滩红枣、尧京葡萄酒庄等一大批大项目云集汾河两岸,带动和支持了一方发展,造福了一方百姓。


    持续接力 管护紧跟 延续汾河美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畅游汾河襄汾段两岸,流淌的汾河水波荡漾,白鹭、白鹤、野鸭各类水鸟或畅游、或起舞。秀丽多姿的公园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畅快地呼吸着。堤岸上三五成群的骑行者不时从身边擦肩而过。众多钓鱼爱好者撑伞而坐,静心垂钓。已在汾河岸畔居住了大半辈子张连胜老人儿时下河摸鱼捉虾游水嬉戏的童年记忆再一次被唤起。“一定要保护好咱的‘母亲河’,你看这水、这景,多好”。

    建好一方碧水蓝天,更需要守护这一片生态美景。老人的心愿,执政者的行动。

    为此,襄汾县已着力在后期的管护上做文章,成立了汾河滨河公园管理处和汾河管护大队,并拿出专项经费,提供专门场地,制定专门办法,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做好汾河襄汾段的管护工作。近日,临汾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的议案》,给汾河生态治理与保护工作增添了法治的力量,大美汾河,万古长流。

    碧水流畅,芳草连天,百花争艳,群鸟嬉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景,必将在汾河两岸续写出永恒。(焦玉龙 仪舒玉)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