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连村有11位义务剃头匠 最小年龄60岁

2015-05-25 09:08:13 来源:临汾日报

临汾新闻网讯 在襄汾县南贾镇连村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白发苍苍,年龄最大的已有78岁,最小的也有60岁,平均年龄比70岁还多。

他们以前的职业各不相同,有退伍老兵、退休干部、退休医生、村老干部,还有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民。

他们的家庭情况参差不齐,有的老伴患有老年痴呆症,有的自己本身就身患重病,还有的需要照顾孙子、孙女。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和乐事,每月1日、15日定期为村民义务免费理发,严寒酷暑,风雨无阻。这已经坚持三年多了,免费理发达2800余人次。现在,他们依然在坚持着、奉献着、快乐着。

如今,连村和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都知道这个老年义务理发室。每到理发日,村西的祖师庙前就像赶集一样热闹,大家伙聊着天、排着队、理着发,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个梦想的开始

为村民义务理发的事情,还要从该村四位老人的一个梦想说起。2012年,连村的热心人、70多岁的肖金友老人在和同村的柴月巧、张喜奎、李翠英三位老人聊天时说起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咱们也是有梦想的人,我想为大家干点好事,你们说干个啥呢?”“我平常在家给老伴、邻居理发,不如就免费给大家理发吧,又好学又方便,也实用。”“我看行!”……你一言,我一语,他们的梦想就这样定了下来。

他们与村委会协调,选了村头的祖师庙和庙旁的井房做理发室,拉来了电线,自掏腰包置办了理发工具,门口挂上了自制的“义务理发室”牌子。在2013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他们的理发室开张了。

没想到,刚刚开张,他们的热情就被泼了冷水。第一次,只来了13个人,而且还有人在背后说风凉话,认为他们是头脑发热,不会长远,过一阵子就干不成了。

面对这些,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做出了最有力的回应。刮风天、雨雪天、艳阳下,他们的服务活动从未间断过,越来越多的村民体会到了他们的好处。

“我们的队伍里就张选文学过理发,剩下的都是在自家人和邻居们头上练出来的,现在好多了,还能给小孩推个花样头。

每次从早上8点开工,干到下午四五点,有时还摸黑,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理七八十个人。”柴月巧笑着说道。

2013年年底,他们的队员人数翻了3倍多,达到10人,累计为村民推头剪发1126人次。2014年,再次吸收新队员,达到11人,理发数量增加到1301人次,义务理发队终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团队。

一个团队的感动

祖师庙前的一张合影里是理发队如今所有的队员:肖金友、柴月巧、张喜奎、李翠英、卫石林、柴永贞、朱玉德、孔玉梅、李艳珍、郭元枝、张选文。

翻开肖金友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对勾和圆圈记载着每次活动的出勤情况和理发人次。

“我们也是有制度的,谁来了谁没来,一天理了多少人,心里都有个数。大家可热情啦,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来。像卫石林,他是我们村的老支书,现在生病得做化疗,家里人心疼他的身体不让来,他却只要一有空就来了,哪怕现在理不了发了,维持一下秩序什么的还能干得了。”说起现在的理发队,肖金友很自豪。

“我老伴患有脑血栓,虽然有养老金,但不够,孩子也有自己的困难,我们老两口也不想麻烦他们,我就经常去打打零工挣点钱。但每月的理发日,我就是撂下打工的活儿也要来,既然参加了就要坚持下去。”64岁的郭元枝对待这份义工十分认真。

被义务理发队感动的不止有受益的村民,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在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井房里,一张张红纸记载了大家对理发队的捐献情况。

“连村党支部、村委会各捐500元”“南贾镇党委书记臧俊民捐款200元”“柴俊杰捐款300元” ……

多到三、五百元,少到十几、二十元,大到修葺理发室用的门窗砖瓦,小到理发用的推子、围裙……可以说理发队需要的一切东西都是捐献来的,而且在理发队的带动下,现在每天都有人来这里义务打扫卫生、义务做按摩,俨然要发展成下一个义务服务项目。

一种风尚的传承

义务理发队在坚持中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老人们也从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为连村文明和谐新风尚的形成注入了缕缕春风。

“现在身体还行,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来这给大伙儿做点好事,我们活得也有劲儿。”在家坐不住的老党员张喜奎、朱玉德和柴永贞说道。

“我们也都愿意来这儿理发,一个是不花钱,现在的理发店剪个头发要七八块呢;再一个态度好,我们老年人不烫不染,人家嫌花的钱少爱理不理的。”等候理发的老人们也很高兴。

如今,参与到理发活动中的不再局限于老年人。

“柴月巧的女儿和老肖的儿媳妇都说了,将来等我们干不动了,她们要来接班,不会让理发队干不下去的。但那还早着呢,我们还能再干十几年。”爱唱戏的李艳珍不服老。

……日近正午,理发的人渐渐都散了,11位剃头匠终于能坐下来擦把汗了。他们背后的墙上贴着的一张红纸也露了出来,“为村民办实事、好事,心甘情愿,炎热和寒冷,风雨无阻到现场。”这是理发队成立之初的宣言,他们一直用行动和汗水践行着,他们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焦玉龙 贾安妮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