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我的事业在农场》
——记新型职业农民翟战备和他的千亩家庭农场
临汾新闻网讯 一望无垠的麦田里,麦浪滚滚,满目金黄,几台大型机械穿梭其间:两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吞吐之间,小麦颗粒归仓;两台玉米免耕播种机紧随其后,趁着墒情,种下改茬玉米。连日来,在“老翟”的调度、带领下,襄汾县君强家庭农场的夏收夏播有条不紊地进行。
“老翟”是村里乡亲对翟战备的惯称。翟战备,襄汾县西贾乡西彭村有名的“种地能手”“时髦农民”,也是襄汾首个千亩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我这人爱耍机械、爱种地,能把祖祖辈辈种的地种好,能把农民当好,我就高兴!”46岁的翟战备浓眉大眼、身板壮实,说起他“修地球”、办农场的初衷来,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守本分 有天分 种地时髦有一套
“家里地多农活多,我是家里的老大、独子,祖祖辈辈务农,想着种地踏实、守本分,所以毕业后,就直接回村种了地!”说起从西贾高中毕业时的人生选择,翟战备坦言。
西贾乡西彭村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好,人们格外爱惜土地。毕业后的翟战备跟着父母栽红薯、擦粉面、种粮食,守着做农民的本分,勤勤恳恳劳作,也学到了不少耕种经验。慢慢地,他变得不“安分”了:嫌弃牛马耕种费时费事,眼羡别人的手扶拖拉机,没事就钻到曾在生产队修机械的舅舅家问东问西。
1992年,翟战备东借西凑,花了500余元买了一辆二手手扶拖拉机,犁地耙地、种麦碾场格外省力方便,既干了自家的农活,还能干农活挣钱。“比牛得劲多了,那年头,这就是好东西!”摸着静躺在院墙根的“小手扶”,翟战备话里充满了感情,“这老伙计,让我练了不少本事!”从那以后,“老翟”仿佛着了魔。从农用三轮车、配套旋耕播种收割机具的四轮拖拉机、850拖拉机到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免耕施肥播种机,只要是先进、流行的农业机械都被他收入囊中。买机械、开机械、修机械,与农业机械打了多年交道的他,也成了能开会修的全把式、机械化耕种的行家里手。
西彭村粮食高产,在方圆30里的乡村都赫赫有名。乡亲们说,这是沾了“老翟”的光,种地赶时髦,全是好机械,还有两个专利呢,庄稼长不好都不由它。
乡亲交口称赞的两项专利,一个是深松犁,一个是小麦宽幅播种机。
在农机行当里摸爬滚打多年,翟战备发现市面上的深松犁深松土地留死角、不到位,小麦播种机播幅偏窄,播种下小麦密度大、抢养料。从1996年起,翟战备就开始反复琢磨改进的办法。2009年,翟战备申请成立襄汾县战备农机专业合作社后,就迫不及待地拉上合作社的机修工赵福海、赵彦军一起研究改进农业机械。犁铧多大、加几个、怎么排列,才能既消除死角又不增作业阻力。播幅加宽多少,撒种盒什么形状,才能保障种子密度适中,小麦杆壮抗倒伏、籽肥增产量。一次次的试验、一步步的改进,2011年秋,老翟的机械下了田。来年夏收,改装机械耕种的小麦亩产逾千,亩均增产百余斤。“机子的好赖直接关系着大家一年的收成,马虎不得!”2012年,在乡农机员辛义华的帮助下,翟战备申获了两项专利权,而在他看来,能让乡亲们多打粮食多卖钱,比那两本专利证书重要得多。
动脑子 甩膀子 新型农民办农场
在乡亲们看来,有文化、有机械、懂技术、会经营的翟战备办起家庭农场,是件地利人和、水到渠成的事情。
西彭村全村200余户、1340余口人,有3300余亩地。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加入“饼子大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土地疏于管理、得不到科学耕种。一些因外出务工或身体病残而无暇种地的村民,陆续将土地流转给翟战备经营。“好好的地,挺可惜的,反正我有机械、有精力,流转了土地,他们安心打工,我好好种地,两不误!”家庭办农场、农业新常态,翟战备的“农场主”梦开始启程。2013年,他承包流转土地130余亩,成了闻名乡里的种粮大户。当年年底,他又领到了15000元的种粮大户补贴款,包地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
2014年春,尝到了甜头的翟战备主动“扩地”,陆续流转承包土地达622亩,种植春播玉米588亩。
翟战备说,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是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在他看来,看新闻关注农业政策、按气候提早安排农事,是当好农民、种好庄稼的前提。也正是因为观看了2014年3月的央视新闻联播,了解到国家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这一农业经营模式的扶持政策,他才萌生了创建家庭农场的念头。
经过两个多月的奔忙,5月26日,翟战备的家庭农场注册备案,正式成立。他说,那是他务农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雪球越滚越大,2015年春,老翟流转土地已达1047.8亩。千亩良田任我耕,翟战备甩开膀子铆足了劲,也开动脑筋绷紧了弦。
土地承包价定多少,劳力机械不够用咋办,粮食如何储存晾晒,资金从哪里来……面对农场这些“成长的烦恼”,翟战备凭着多年经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对自如:流转土地看地划层次,换算成玉米斤数,随玉米市价确定土地流转金,动态调控,不偏不向,在粮食售出的当年年底结清,避免纠纷。
筹资添购农机,农忙增加雇工,确保粮食收播正当时。报批设施农用地,建成粮食晾晒场、存储棚,所有粮食都要颗粒归仓。面对资金这个老大难,他与供应方商定,化肥、种子等农资款在粮食售出的当年年底结清,缓解资金运转压力。
“为了筹钱买机械,老爷子忍痛卖过羊。一家人农忙忙翻天,凌晨睡清晨起,农闲也不落闲,种药材挑拣丹参,可是吃了不少苦。”老翟的爱人谷红娟说起建农场很是感慨,“好在熬过最苦的时候了!”
爱乡土 助乡邻 职业农民事业心
龙口夺食的夏收天,老翟的手机没有一刻闲,短短十分钟时间,四通电话、两个未接来电:“老人种不动地了,收了麦子你就开种吧。”远在北京打烧饼的赵海平通过电话,将自家的十几亩耕地流转给了翟战备。“机子皮带断了,送根新的到地里。”正在田间开着联合收割机收麦的儿子遇到情况,呼叫老翟支援;另外两通电话都是让老翟安排车播种玉米;拨通未接来电,原来是问询老翟何时能帮忙收割小麦。只见老翟成竹在胸,一一安排妥当。
“战备机械多、农活干得好,人又热心,我家地就流转给他了。”谷成计老人和老伴年逾花甲,儿女都在外工作,2014年秋将土地流转给了翟战备,今年不用张罗着收麦,言语间满是轻松。
多年来,翟战备一直是乡亲们的“种地风向标”,何时耕种、施多少肥,自有老翟为其操心。自从他办起家庭农场,大家伙儿更是把他当成了自家的“种地保姆”:什么品种产量高、哪种耕作方式好,跟着老翟走,一准错不了。虽然翟战备经营着千亩农场,农忙时节格外忙,但在乡亲们看来,他还是他。翟战备还是那句老话,乡亲们没有机械,容易着急,麻利地干好活,他们就放心了。
“成本低了,好管理了,机械化程度高了,产量也增加了,销售也方便了,直接有粮商上门收购,价格还能高上两三分钱。”土地规模化经营、粮食规模化生产,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翟战备的家庭农场纯收入50余万元。2015年,农场年纯收入将过百万。而老翟早已做好了三年投资规划:购置机械,培育优种,打钻机井,建农机棚、良种仓库,申报无公害绿色粮食种植基地、发展粮食深加工、培育农场特色品牌。
新型职业农民证、农机操作手培训证、流转土地明细表……一个不起眼的大黑挎包里,整齐存放着翟战备和他农场的所有证件。他说,一见这个包,就深感责任重大:尽管已经申报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参加了多次学习培训,掌握了不少生产经营方法,但是,想发展好农场、带着乡亲们增产增效,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的职业是农民,我们的事业在农场。”在翟君强看来,父亲这句口头禅太过文绉。君强家庭农场—农场的名字、老翟的希望。(张建华 郑少婕 任建杰)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