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字上增量 “管”字上提质

襄汾: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蹄疾步稳

2015-07-01 09:02: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襄汾县紧紧围绕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目标,目标不变、频道不换、投入不减、温度不降,以“一河一网一带一体系”为载体,着力在林业项目建设上求增量,在林业管理保护上提质量,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量增质更优。上半年,该县累计投资7650万元,全面完成省、市下达人工造林任务1.46万亩、植树200余万株、育苗7000亩。其中,“三北”防护林7000亩、退耕还林巩固成果2200亩、天然林保护1000亩、国家木本粮油核桃基地项目2100亩、现代农业示范干果园区2000亩,植被恢复300亩。

    狠抓一个“建”字,造林绿化持续发力。该县坚持重点打造、连片发展、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着力实施了3个干果经济林示范园区建设。新城万亩红枣经济林示范园区新栽植红枣2500亩、嫁接500亩,成活率在95%以上,实施老弱官滩红枣“提质增效”工程6000亩;汾城万亩核桃经济林示范园区新栽植核桃2100亩,成活率在85%以上;陶寺乡万亩干果经济林示范园区新发展双季槐2500亩,核桃500亩,成活率在85%以上。着力抓好国家、省级3个重点项目。以燕村荷花公园为基础申报省级千亩湿地公园项目,完成公园以西南北1.2公里,宽200米的防护、景观林360亩;在大邓乡土地殿村建700亩双季槐示范基地;实施实施汾河沿线县城南1公里、县城北6公里国家湿地保护奖励试点项目960亩,共建设莲菜景观池150亩、水禽栖息地225亩、湿地植被恢复工程485亩、两条垂直路绿化100亩。精心打造6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绿化美化工程。以“美丽宜居乡村”发展规划为基础,围绕进村主干道路、村内主要街道、村内公共绿地、空闲地、庭院绿化及村庄外围1000米范围内道路林网绿化,提升2014年实施的30个行政村绿化美化标准,新建30个美丽宜居乡村的绿化美化。

    用好一个“管”字,林业管护持续给力。按照“千亩有人管、万亩建站管、3万亩建场管”要求,推进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化管护,筑牢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防偷砍滥伐“三防”体系。一是坚守森林防火高压线,高密度、网格化、全天候、责任制、表格化做好森林防火。实行县领导包片、林业局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和防火队员包山头、包地块“四包”制,责任到人;通过手机短信,防火标语,黑板报、高音喇叭、新闻广播媒体、宣传车等方式对全县林业重点区域进行了《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出动宣传车1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宣传画1.5余份、宣传彩旗150面,做到人人讲防火,全民抓防火;强化森林防火专业队建设,配备风力灭火机30台,二、三号扑火工具300把,水枪30支,油锯15台,对讲机8部,铁锹200把,GPS卫星定位仪8部,防火服200套等专用物资,统一食宿、统一半军事化管理,靠前驻扎,全天候巡查。二是严格依法治林。出台《襄汾县封山禁牧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封山禁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以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层层签订封山禁牧责任状;制定《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办法》,对全县1830户养殖户进行拍照登记造册,并逐户签订了禁牧责任书,实行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森林派出所职能作用,开展“绿箭一号”“护林攻坚”、非法侵占林地清查以及“执法质量回头看”等专项行动,出动车辆51次,警力186人(次),排查非法占用林地案件22起。三是严控病虫害防治。抓好光肩星天牛、桑天牛、春尺蠖、杨毒蛾及枣树病虫害的监测,每月及时准确向国家林业局传输信息,及时发布信息1万余份。在杨树、核桃、松科植物重点区域,设立标准地,悬挂诱捕器,每隔10至15天普查一次。全面普查松科植物分布区域大邓乡陕家坡、龙王庙、东岭森林公园、双龙湖景区、丁村旅游公路、滨河公园等松科植物。根据测报结果,采用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轻度发生林业有害生物1.98万亩林木,进行了综合防治。先后购买农药7吨、黄板4万张,集中时间,统一防治,防治面积1.92万亩,防治率97.3%,无公害防治1.78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89.9%。(焦玉龙 仪舒玉 郭云鹏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