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贾庄村:多彩棱镜折射出的美丽村庄

2015-07-17 11:09: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贾庄的“美丽”蝶变

——襄汾县邓庄镇贾庄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一条条笔直整齐的水泥路直通农家小院;一座座红墙绿瓦式的新农宅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前屋后花草环绕;独特的“井”字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道路两侧的红叶随风摇曳;幼儿园、小学内欢歌笑语,朗朗书声;田野上1000亩苗木花卉基地和1000亩小麦、玉米良种科技示范基地绿意盎然、满目生机……这一切犹如一个个多彩的棱镜,折射出襄汾县邓庄镇贾庄村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乡村的激昂变奏,而这个美丽变化的过程正是贾庄经历破茧成蝶的艰辛历程。

    一套规矩焕发出了群众的“精气神”

    贾庄村,2600余口人、6000余亩耕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柴火到处堆、墙上乱贴画,这就是过去贾庄村的日常。”说起数年前的贾庄村民周秀芳说。问题出在哪里?深井承包不合理;土地面积不平均;离任干部遗留问题多,班子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三大难题”摆在刚刚接过接力棒的刘小才面前。根子在哪里?“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三个词给出了答案。用好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个“法宝”,从难处着手、从急事开头,先解决“三大难题”,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把事放在阳光下。

    深井管理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秩序;土地承包群众决定价格方式、公开竞拍;离任干部遗留问题按群众意愿逐步、分期解决。

    三大难题的妥善合理解决,让村干部们找到了治村管村的“良方妙药”,成为了贾庄多年不变的一项“基本规矩”。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再延伸,再深化,贾庄积极推行了年初定目标任务、年中查进展,年底评结果的“定、查、评”工作法。规矩完善形成落实的过程也成为调动群众议村事、定村事、办村事的“自觉劲”添力的过程,给贾庄的演变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投资200多万元硬化街巷工程完工了,家家户户门前铺设水泥路。

    ——投资45万元北街城镇化工程完成了,建立了牌楼,配套了太阳能路灯、绿化花池;

    ——投资20多万元的饮水入户工程,为全村568户安装上自来水,结束了贾庄村吃苦水、咸水、污染水的历史;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村干部带头、发动群众、企业家,捐资7万余元新建贾庄新学校,师生桌凳全部更新。

    ——街道保洁、花卉修剪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实行分片分组管理,垃圾拉运都有专人、专车负责。每季度进行一次星级评选,排名倒数的不仅要公开批评,二次就要更换负责人。“以前垃圾随手扔,现在好了,村里建了垃圾池,门口有垃圾桶,还有专门的人员来拖运垃圾,就跟城里头一样。”年过半百的杨国荣笑着说。

    ——昔日污泥满地、臭水横流的泊池彻底改造,挖池造景,有了喷泉和假山,重建了大舞台,新添了健身器材。“花花草草看着心情也更好了。”村民刘翠子说。

    ——实施天眼工程,建设平安贾庄,大街小巷装了50组摄像头。不仅保护大家的安全,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你是哪个片的呢?在这里登记一下吧。”贾庄村的文体广场上,村民正在整齐地排着队伍,等着登记土地信息。“不仅是土地确权这项工作,组织活动、培训学习、搭台唱戏,我们都安排在这里进行,公开又规范,大家都能看得见。”刘小才说。“现在给村里办实事,讲规矩,我们放心踏实。”村民裴建中说。

    一种风气让乡里乡亲更有“人情味儿”

    在贾庄的文体广场上,有一面20多米长的文化走廊,上面记录着村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张张捧着奖牌、笑容满面的道德模范照片。“村容村貌改变是面上的,更重要的是村风的转变,村子的变化需要内在文化滋养,让群众生活得更加惬意。”刘小才时刻不忘过去。

    为了改变风气,贾庄村建设了多功能文化舞台、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村民活动中心。“舞台的幕布、音响、灯光,从上到下,都是村里给我们一手布置。”村民张德元自豪地说,“我们还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就表演身边的人和村里的事,谁不孝顺老人,谁爱护环境做了好事,咱们都演给大家看,让大伙儿在乐呵中变得越来越文明。”婚丧嫁娶、生日寿诞,吹大庆曲,写幸福联,村里的文艺队还为村民提供特色的演出服务。

    “以前臭烘烘的环境把我们‘锁’在了家里,现在路灯亮了、道路通了,谁都愿意来广场上跳跳舞、纳纳凉。”村里能歌善舞的舞蹈队队长张惠玲、曹寸桃笑着说。

    除了文艺表演、墙画宣传,贾庄村每年的正月十五还会举办“十佳道德模范”和“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全部由村民群众自己投票评选。

    消夏晚会、春节晚会,每年村里还要开办好几台晚会,由村民自己组织自己演。“各种活动,我们都会录像、拍照,留下资料,记录下贾庄一点一点的变化和大家伙儿的笑脸。”刘小才说。

    墙上有照片,台上有表演、喇叭里有声音、家里有奖状、人人露笑脸,贾庄的新民俗、新风貌正在蔚然兴起。

    一个模式让父老乡亲鼓起“腰包子”

    没有特色产业,集体经济薄弱。“撑不着、饿不死。”用这6个字来形容过去的贾庄村一点不为过。

    然而现在村子整洁了,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们沉寂的心也渐渐“活”了。如何不再局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让父老乡亲的腰包鼓起来?探索实践中贾庄村逐步形成了靠企壮农、一农多工,村企携手、民富村强的“贾庄特色”多元经济发展新模式。

    ——把劳力打工就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依托光大站台、张礼煤焦集运站安排劳力就业,提高村民收入。现在村里的卸矿队有26班,装铁装焦队28班,每个劳力月工资在1000元-2000元。“现在,临汾市圆通快递公司也入驻贾庄,为贾庄新增了不少工作岗位。”

    ——在传统农业上大做文章,依托科研部门、合作社,规划建设1000亩花卉基地、1000亩粮食优种培育基地、500亩露地菜种植基地。

    ——建立人人技能工程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外出务工知识咨询、企业技能知识培训、远程教育学习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服务。“现在可以说,全村60岁以下,男男女女都有活干。”正在咨询外出务工村民王建平说。

    绿色常青,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已经在贾庄村结下了农民受益、农村发展的累累硕果,一幅幅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正在贾庄徐徐展开。焦玉龙 仪舒玉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