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科技助农发“药财”

2015-11-06 10:29: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科技助农发“药财”

——襄汾县文玉种植专业合作社科普惠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在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每当提到生地货源,药商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襄汾县南贾镇荀董村。早就听闻荀董村从种植生地到购销生地,走出了一条兴村富农之路。深秋时节,记者一行慕名来到了荀董村一探究竟,果然名不虚传。
    在荀董村口古色古香的牌坊上,赫然写着“华夏药材第一村”,两侧的楹联——“古砦功赫孕荀董双相安社稷,新村名噪兴药材一业振家邦”格外引人注目。走进荀董村,药材加工现场紧张有序、热火朝天;药材交易市场订单不断,供销两旺……置身荀董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滚滚浪潮之中,处处洋溢着农业产业化给群众带来丰收和富足的喜悦。
    产业经营 合作社变身当“红娘”
    1980年,荀董村从河南引进生地种植,年亩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较高的经济效益,给村民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生地面积逐年扩大,并迅速向周边村扩展,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生地种植不能重茬的原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很快以荀董为中心的大片土地就不能再种植了,于是村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周边的县、市。他们采用承包土地自己种或供种、供技术、合同收购的形式,不断扩大着生产规模,随着村里农户存贮、收购的增多,荀董村逐步形成了一个生地集散地。每到收获季节,南来的、北往的客商云集到此收购生地,并运到外地的药材市场经销。荀董村人逐渐脱离了生地种植,培养起一批专业性的经纪人队伍,专赚流通领域的钱,走上营销致富的道路。随着经纪人增多,荀董村实现了由种植业大村向营销大村的转变。在荀董村每年靠购销生地收入10余万元的农户相当普遍,收入百万元的农户为数不少,荀董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地营销致富村。
    2013年,年轻有为的30岁村民高文玉凭借自己的胆识、自身优势常年奔波在外地各大中药材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学习先进经验,从而对中药材的选种、管理、销售摸清了门路,“看着外地人能挣了钱,咱也能行。”就是这样一种魄力、心态,高文玉以自己的名字开办起了合作社——襄汾县文玉种植专业合作社。
    目前,该合作社辐射周边22个行政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全面发展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技术+合作社成员”运行模式,开发种植生地、黄芩、丹参、柴胡、远志等,向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先行 政策和技术不可少
    “种植药材是我们村的传统产业,村民们之前都是散种,实行人工栽培,费时费力,收购时,都是等药材贩子上门来收,不懂行情,价钱都由对方说了算。”合作社副理事长崔艳庭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合作    社为社员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分散生产管理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让社员们在生产、销售上有了保障,合作式经营,让老百姓更放心、更安心。崔艳庭指着一摞摞成袋的中药材高兴地合不拢嘴,他说,现在可不一样了,除了我自家种植的药材,今年我收购了7吨丹参、1000多公斤柴胡,年底预计能出售300吨,至少能挣9万多元,相比较之前的“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取暖”。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荀董村高文玉和杨伟伟合作加工生地的工厂门前,远处可见空中冒着浓浓的热气,走近一看,二十几名农家妇女正在加工药材熟地,“生地、熟地、地黄其实是一种药材,这种药材刚长出来的时候叫地黄,长成后叫生地,经过酒蒸、晾晒以后就成了熟地,从收购、碳烤、筛选、深加工等多道程序,将黄色的生地黄加工成了眼前黑色油光发亮的熟地……”高文玉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耐心地讲解药材知识。
    “我们销售的中药材主要有:生地、熟地、黄芩、丹参、柴胡、防风、远志、连翘等多种中药材,它们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很大、竞争压力也很大,技术领先才是关键。”高文玉介绍说,合作社自开办以来,大力开展科技技术培训,确保社员们能够熟练掌握全部技术环节,有效提高了社员药材种植技术水平。
    示范带动 小产业做出大文章
    为了拓宽药材销售渠道,高文玉几次去河北省安国市考察中药市场,他说,安国是一个以经营中药材为主的城市,一踏进安国这块土地,就沉浸在淡淡的药香里。通过几次考察,他和安国市几家中药饮片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几年来,高文玉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经常前往北京、陕西、河南等地学习深造科学技术和销售管理技术,在北京同仁堂、天津九芝堂、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四川成都等中药材市场建立了供销关系,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市场出口,为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合作社销售的药材、生地、丹参、柴胡等700余吨,价值1000余万元。
    为提高商品价值,合作社把每种药材散装变为精装,打造自己的商品品牌,以品牌为依托,提升市场知名度,提高品牌效益,凸显品牌效益,有效提升了市场的占有率和附加值,保障了社员种植药材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市场空间,降低了市场风险。与此同时,做大基地规模,进一步优化服务,完善与社员之间的利益机制,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加大市场开拓和产品精深加工力度。通过流转让农民闲置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其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社员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个个精神振奋。”谈及以后的发展,高文玉非常自信地说,下一步,合作社将积极搭乘电子商务“快车”,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把合作社做大做强,让父老乡亲通过药材种植走上致富之路。(范韶华 杨文婷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